梅州交通部门全力加快文化旅游特色区道路规划建设

19.06.2014  20:49
近来,梅州市交通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全市加快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现场会精神,整合该市旅游资源,全力打好交通建设大会战,服务当地旅游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因地制宜,确保无障碍推进重点旅游公路建设。在建设梅县区雁洋核心区“美丽乡村”旅游公路和平远县国家3A与4A两景区连接线中湍溪至普滩(二级)公路等重点项目时,针对配套资金未全面到位,路网结构仍不够完善,部分道路交叉路口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的实际情况,梅州交通部门一方面切实加强与纵向横向的沟通联系,与公路、林业、旅游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扎实抓好旅游区公路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连接道路的桥梁设计、施工与维护工作,确保项目建设无障碍推进。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地加强景区旅游公路安保设施。对于一般路段以设置标志牌、警示柱、砼护栏和波形梁钢护栏等道路交通设施为主,急弯、视距不良路段以设置标志牌和反光镜等道路交通设施为主,临崖、临水险要路段以设置砼防撞墙和标志牌为主,陡坡路段以设置减速带和标志牌为主,努力营造畅安舒美的道路环境。 二是依“势”造路,逐步构筑景区旅游公路“和谐美”。梅州当前旅游公路建设规模化、特色化效应不强,未形成客家旅游道路特有的浓郁生态风格。因此,梅州交通部门积极争取资金,加强规划,按照既满足车辆通行,又路景相融的基本要求对景区旅游公路进行路线布设。目前计划总投资2.5亿元的125.58公里的9个旅游公路改造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9亿元,占总投资的63.44%。如在建设投资2600万元的平远县南台山至大河背旅游公路二期工程的过程中,梅州交通部门注重依顺地形安全布线、环保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景观,适“势”造景,通过边坡种树植草,采用网格式、曲面形护坡等形式遮丑亮美,再造自然景观,最大程度地恢复生态植被,还游客以美感,还自然以美景,使“路融于景中,景环绕路旁”,达到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的和谐统一。又如在建设计划投资4988万元、预计于2014年完工的蕉岭长潭镇麻坑至广福镇石蛇三级公路时,梅州交通部门加强与规划设计单位的衔接,“依山傍水”地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在主干道上增设服务站(区)和客家文化特色休闲亭,完善停车场、道路公厕、导游路牌路标等配套设施,通过安装泛光灯、主干道加铺沥青、设置绿化带等方式,使之成为特色鲜明的亮丽风景线,为外来游客提供清晰、便捷的交通指引和服务。 三是建管并重,不断增添旅游公路景观文化内涵。旅游公路建设往往容易陷入“重建路,轻管养,整体格局单一”的建设误区,对此,梅州交通部门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不断挖掘旅游公路的地方特色,展现“山水人文”的不同魅力。如在建设大埔瑞山、兴宁熙和湾、梅县麓湖山旅游公路时,注重“点、线、面”有机结合,改变传统成排成行、树种单一的传统绿化模式,不断提升公路文化品位,凸现客文化与红色文化,打造一批生态优美、路景相融、错落有致、四季有景的绿色景观廊道,力求达到“点美、线优、面绿”的目标,实现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助力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 
院士专家智汇“花城院士讲坛” 共话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建设
  8月5日,第三十六期“花城院士讲坛”在广州成功举行,本期讲坛由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作为指导单位,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003013.广州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