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人在清乾嘉年间养蚕缫丝景况探究

16.12.2015  12:56
据清《乾隆嘉应州志》记载,在乾隆年间,苏州已是嘉应商人在江南地区活动的中心,至嘉庆年间,嘉应五属已有600多商贾集资建造了苏州嘉应(商会)会馆。蚕丝、绸布通过水运海运到苏杭集散地。尔后随着梅江韩江水路的发展,将其蚕丝绸绢输往东南亚和西方各国,这样一来,价格相对提高,需求量更是大了起来。

  □丘祥昌

  提要:据清《乾隆嘉应州志》记载,在乾隆年间,苏州已是嘉应商人在江南地区活动的中心,至嘉庆年间,嘉应五属已有600多商贾集资建造了苏州嘉应(商会)会馆。蚕丝、绸布通过水运海运到苏杭集散地。尔后随着梅江韩江水路的发展,将其蚕丝绸绢输往东南亚和西方各国,这样一来,价格相对提高,需求量更是大了起来。

  梅州(嘉应州)客家人定居在粤东北山区,在延续农耕生活的过程中,随着清中期人丁税赋的改革,带来人口迅速增长,从而促使蚕丝绸布的需求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之下,山蚕饲养户经过一番的认真摸索,转变饲养方式,使养蚕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而大大促进了蚕丝、绸布的销量增长。

  发现山蚕,收在家中饲养。客家人在偏僻山区的垦荒种植中,不断发现树丛中有不少山蚕存在。据《乾隆嘉应志》(P51)记载,嘉应州有“非家蚕乃山蚕丝也,其蚕(蛾)形如蝴蝶而大,两翼有文采,五色绚斓,或云即‘罗浮蝴蝶’”。初时在野外把山蚕结成的茧收集起来,由于分散量少,后改为把山蚕捉回家中,砍来桑树枝叶(也有用柘树叶),放在室内,把山蚕放在桑(柘)树枝叶上饲养。客家山民从而走上了家养山蚕之路。

  拓展模式,摸索养殖家蚕途径。由于山蚕家养靠自然繁殖,蚕茧量少质差,收集起来也比较困难。加上受南方雨水多瘴气大等气候条件的影响,常出现不明原因的死亡,从而一度使养蚕业不振。至清雍正年间,随着人丁征收赋役改为摊丁(人)入亩(田)、废除人头税后,至乾隆年间人口得到迅速发展,带来衣绸原材料——蚕丝生产紧缺,供生存的粮食也显得日益紧张。此时南方的双季水稻刚刚试种,黍(薯)、豆、麦、玉米等杂粮作物得到了传播种植,补救粮食不足。当时客家人把黍(薯)豆等杂粮与桑树间种的方法,乃是根据《汜胜之书》中的“每亩(山地)混合三升(桑)椹子和三升黍下种,黍和桑会一齐发芽生苗,然后锄地,将桑苗的疏密整理合适,黍成熟后收获,桑苗继续生长(作供养蚕食),这样一亩地产量可饲养‘三箔蚕’”。同时因政府鼓励农桑开荒和复耕荒田,农户可获得对黍(杂粮)桑木间种给予的适当减赋。从而,在兴宁境内,兴宁与梅县交界的荷泗,梅县的白渡、松口及沿梅江等河岸丘陵地带,纷纷出现黍(杂粮)桑间种的情景。清中期宋湘《红杏山房集》中的《春郊一首》有“二月轻风桑叶低,麦花初合豆花齐”,以及吴兰修(1789-1839,松口人)《荔村吟草》中《春日》“东风吹桑林,午鸠杂乱鸣”之句,可见这些地区已出现黍(麦豆)桑树间种的情况,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地养蚕业的发展。

  转变方式,摸索养殖家蚕的生长规律。针对梅州山区的气候特点,客家人反复摸索,总结出一套饲养家蚕的方法,并进行蚕户村间的传经交流,其主要有:一是建造好东南方向的防风防寒避雨的收贮室。将来自于上年蛹变蚕蛾后,十天破蚕而出的雌蛾与雄蛾交配下所产的卵及时地承托在纸上,均匀铺黏后,无一堆积地把卵纸装在竹筐里,放进收贮室内,并认真观察控制好室内的一定温度,若遇上天冷需在室内及时升起炭火助温。大概到清明节前后,气温升高时,卵自然地孵化而出小蚕。二是认真饲养好蚕食。新桑叶长出后摘下切成细条喂养。如发现吃不完及时地把桑叶放进瓮里免得风吹枯碎。养蚕人要日夜仔细观察小蚕的食量及时添新弃旧。当蚕逐渐长大时,要及时移换竹筐。三是仔细观察管理好蚕的生长态势。注意观察蚕的休眠状况。蚕在生长时需要三眠,但在二眠前只能用尖圆的小竹筷挑提移筐。过了二眠后方可以用手轻捉,在蚕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发现桑叶放得过多过厚,要及时清理和换竹筐,并把旧筐内的桑叶清除,换上新叶,否则蚕眠时吃上一口旧叶则会病死。此外经常保持环境干净卫生,空气要保持清新。四是及时清除病弱的蚕。如发现蚕脑上发光,通身变黄,头渐大而尾渐小,和应休眠却游走不眠,或食叶不多者,多为病蚕,应及时挑出弃之,以免传染其它蚕。

  养蚕之人,就是这样经过一番认真选卵、孵化、选叶饲养,和保持良好的环境,进行精心呵护,付出艰辛的劳作,结出蚕茧后缫成丝,使蚕丝产量得到较大的增长。此时便逐渐出现一些农桑人家进行手摇纺丝,随后又出现机织,吸引各地的商家争购。“机绸者,在州之河田乡兴宁交界,故多兴宁人,其蚕则各乡村处有之。”(见《乾隆嘉应州志》P51),可见梅州在清乾隆年间就出现用蚕茧缫成丝,用机织成绸布。其销售地区亦有记载:“布则载至苏杭,生则载至芜湖,以取利焉。”又安国强所著《梅州二千年》考证,在乾隆年间,苏州已是嘉应商人在江南地区活动的中心,至嘉庆年间,嘉应五属已有600多商贾集资建造了苏州嘉应(商会)会馆。蚕丝、绸布通过水运海运到苏杭集散地。尔后随着梅江韩江水路的发展,将其蚕丝绸绢输往东南亚和西方各国,这样一来,价格相对提高,需求量更是大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