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梅州文创产业发展支招:文创走市场焕发生命力

10.11.2014  12:34


文博会各展馆人山人海,具有客家元素的文创精品更是吸引众多市民。(连志城 摄)

  ●本报记者  李少凤

  在客家文博会本地文创特色产品展区转一圈,你会发现,融入梅州元素的文创产品比比皆是。富有创意的构思,让人不由得对梅州文创产业的明天充满憧憬。但是,发展文创产业并不能仅仅靠几件产品就能成行。在当今“文创当道”的时代,梅州作为文创刚起步的城市,发展产业的土壤到底如何?文创产业又如何生根发芽壮大?

  梅州文创土壤肥沃

  此次文博会上,客都画院和客都美术馆展出馆藏的100多幅精品力作均来自梅州籍书画家之手。在艺术家的笔下,梅州十八景等名胜古迹熠熠生辉,越发耐人寻味。记者发现,文博会上,不仅取材于梅州山明水秀和传统民居等的书画,陶瓷、木雕、石刻、动漫、木偶剧、蛋雕等艺术形式,也都以梅州元素为载体,注入文创理念,再创新作品。在本地文创特色产品展区的大埔馆,27岁大埔小伙罗景龙的蛋壳微雕作品中就包罗了泰安楼、张弼士故居等大埔元素,让众人啧啧称奇。在平远馆,展出的农具木制品小巧玲珑,也让游客市民爱不释手,而五指石景区及客家先贤程旼等也成为该馆木雕师傅的丰富素材。

  “梅州文创素材丰富,文创土壤也很肥沃,林风眠、宋湘和李金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高级工艺美术师、彩书艺术原创者何柏俊说,客家是汉文化保存得最好的一支民系,具有很好的兼容性。而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其一草一木都凭寄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何柏俊原创的彩书艺术及其衍生品在深圳乃至国际都有一定影响力。“我文创的‘根’在梅州。对于梅州的客家文化,我一直充满底气。”他的彩书创意就来自林风眠的艺术理论、广东汉剧脸谱和西方教堂的彩色玻璃。何柏俊认为,梅州的文化可与国际上最时尚的元素进行对接,“文创产业的核心在于运用”。

  与企业合作量化生产

  纵观本届客家文博会文创产品,梅州元素多元化,但实用性不强、规模不大、普及不广。在梅江区馆,青年泥塑家刘沅声手指一捏,画笔一刻,转眼间一个活灵活现的泥塑头像就成形了。但据其透露,手工制作一个泥塑作品需要数日,甚至数月时间。投入成本大,不仅导致成品价格走高,无法批量生产还成为泥塑无法普及的局限。此外,我市石雕、陶瓷等优势产业,目前也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创产业。文创产品犹如钱币,只有流通运用,才有生命力。从这个层面看,梅州虽有肥沃的土壤,但梅州文创刚起步,步履艰难,如何冲破围龙加快发展?

  “梅州虽刚起步,却具有后发优势,我们可以总结和借鉴文创产业发达城市的经验做法。”何柏俊对梅州文创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文创产业不能一个个地订制,需要量化。这就需要艺术家们放下身段,与企业合作,运用高科技量化生产。“文创要寻找艺术与市场的对接点,有市场才有生命力。而文创人才就是核心竞争力。要鼓励本土人才走出去,到大城市去汲取营养,同时大胆引入外来人才,这样才能激活梅州文创这潭水。”何柏俊还表示,我们要有互联网思维,多举行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让民间更多文创爱好者参与进来。征集到的作品,政府可建立文创专家库,对优秀作品可再优化再提升。此外,政府还可引导鼓励当地具有实力的企业,联手打造各类文创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