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日报镇村行活动系列述评之人文历史篇

09.01.2015  11:13
梅州人文底蕴深厚,文化遗产遍布城乡。在本报镇村行大型采风活动中,记者进镇入村,揭开当地人文资源的红盖头。我们发现,不少镇村保护开发并举,激活地方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旅游产业和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为打造特色镇村留根铸魂,为实现强镇富民吹氧助燃。

  梅州人文底蕴深厚,文化遗产遍布城乡。在本报“镇村行”大型采风活动中,记者进镇入村,揭开当地人文资源的“红盖头”。我们发现,不少镇村保护开发并举,激活地方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旅游产业和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为打造特色镇村留根铸魂,为实现强镇富民“吹氧助燃”。

  在保护传承中塑造个性

  古建筑、古民俗、传统手工艺等“古”资源承载了城乡历史和人文精神,其传承保护极为重要。在大埔县城城北社区,为保护明代进士吴与言故居,一条市政道路特地绕弯而过,为古建筑“让路”。正是这条路,让湖寮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保存下宝贵的历史印记。

  这样的例子在我市比比皆是。蕉岭县南磜镇石寨村古朴房屋及周边设施“修旧如旧”,不少村民还将自家房屋低价出让,供古村落保护开发所用;梅县区松源镇依照传统保存了“扛公王”的特色民俗,使其在乡村传承;在“腐竹之乡”五华县华城镇,新桥片10个村的农户仍坚持用传统手工制作腐竹……所有上述努力,都让梅州的地方文化成为了吸引八方游客的一张名片。

  随着乡村变迁和城镇现代化,不少古民居、古街区受到影响。近年来,我市加大对这些“古根”的保护力度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让它们得以在发展中保留特色与个性,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以活态传承。

  在整合开发中形成品牌

  历史人文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长期积淀,在保护的同时需善于整合开发,让“美娇娘”走出“深闺”。我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这是激活文化因子助力当地发展的关键所在。记者注意到,我市各地保护性开发文化资源迎来了春天,以古为韵、以史为魂的开发模式,让古村落保护申报、发展乡村旅游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大埔县百侯镇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作为“一腹三翰林”的故乡,这里曾出过23位举人、进士,还有120多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和“三十六巷”等特色建筑。该镇按照“客家名镇·人文百侯”的定位,修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将众多古民居、历史古迹串珠成链,整合打造5个主题片区。如今,百侯已成为客家古镇文化旅游区,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远道而来怀古探幽的游人。

  在对接资本中盘活资源

  盘活地方文化资源“富矿”,只有通过与资本的对接,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优势。“古”资源丰富的梅县区松口镇,除引进企业对古街、古建筑和古码头进行修缮开发外,还与梅县区和市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松口古镇保护性开发项目,对松口古街的连片古建筑进行保护开发。

  此外,“古”资源开发的联动效应也体现在对周边区域、周边行业发展的拉动。兴宁市石马古镇掀起生态文化旅游热潮后,越来越多乡贤回乡置业,越来越多游客前往度假。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不仅要加以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更要加快与旅游产业、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这是镇村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这些资源如果用得好、用得活,必定能为梅州新型城镇化发展注入正能量和文化软实力,也必将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创造更多福祉。

 

(王玉婷 李锦让 刘奕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