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梅州策】精准发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20.09.2016  20:35

驻村干部为兴宁兰亭村每户贫困户建立了精准脱贫档案。

驻村干部在大埔旧寨村柚园了解蜜柚种植情况。

丰顺电商扶贫创业孵化基地展示的农产品。

  今年是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战的开局之年。3月31日,我市召开了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各县(市、区)和各级相关部门立下军令状,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随后,一支由5000多人组成的强有力扶贫队伍奔赴贫困镇村一线。今后,我市将围绕确保稳定增收、提升公共服务、改善软硬件设施、推进固本强基、对接苏区政策等有的放矢地开展一系列帮扶工作。确保到2018年底,全市100%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与广东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000余名干部驻扎扶贫一线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胡春华书记关于“要树立强烈的攻坚意识,采取超常规措施,推动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同全省人民一道实现小康”的要求,举全市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加大力度推进相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系统录入工作,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的目标,以建产业、促就业、办教育、办医疗、抓社保、改危房为重点,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多策并举,加快脱贫步伐。

  今年5月初,省直、中直、广州市以及梅州市直各帮扶单位全面完成了349个贫困村的帮扶对接工作,组建了112个驻镇工作组,挂钩帮扶分散贫困人口。选派311名优秀科级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或村第一书记。最新数据显示,我市驻镇驻村开展扶贫工作的各级干部达5190名(其中,省直、中直单位63人,广州市298名,梅州市311人,驻镇工作队4518人),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的单位结对帮扶,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挂钩帮扶。

  7月以来,全市又按照省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回头看”工作。严格根据“四看”“五优先”“六进”“七不进”的识别标准,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查工作。经过近三个多月的奋战,梅州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象核查和“回头看”工作全面完成。

  目前,经过前期的摸底调查、评议审核、三榜公示和建档立卡“回头看”等工作,我市已基本完成全市相对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实现了“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市县有数据库”。

  重点

  紧扣五项工作 集中精准发力

  针对梅州贫困面大、基础薄弱的实际,我市相关部门紧扣工作重点,围绕“五个关键词”精准发力,把脱贫攻坚工作与三农发展、苏区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密结合起来,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确保稳定增收

  结合梅州的资源禀赋和“一区两带”发展战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做大做强金柚、脐橙、有机茶、有机蔬菜、高山茶油等特色高效农业,推行“互联网+精准扶贫”,总结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系列产业化扶贫;推进贫困村脱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发展各类扶贫龙头企业;加强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就业,确保349个贫困村都有1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发展,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有1人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增加收入。

  提升公共服务

  严抓落实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扶贫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在社会保障服务方面,实施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在教育文化方面,改善义务教育办学环境,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逐步分类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性减免和补助,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完善贫困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医疗卫生方面,结合“卫生强市”创建工作,构建全面覆盖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落实政府全额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

  改善软硬件设施

  注重农民住房安全,改造农村危房,多渠道筹集改造资金,实行差异化补助,加强对危房改造的技术指导和现场质量巡查,确保实现到2018年年底全面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的建设任务;大力推进贫困地区交通道路、农田水利、饮水安全、垃圾处理、信息通讯、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整治农业污染,提高村庄美化绿化程度,加大贫困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推进固本强基

  结合换届选举,选好配强镇(街道)领导班子,落实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驻点贫困村、驻点普遍联系群众制度。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建好农村党员队伍。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规范实施班子联席会议制度和党群联席会议制度,确保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如期实现转化。加强贫困村干部和党员的技能培训,实行党员包户联系群众制度,提高党员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对接苏区政策

  加强原中央苏区政策的对接和落实力度,扭紧“三大抓手”加快振兴发展,以创新新型城镇化路径,坚持城乡一体化,有序开发特色农林业、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客家文化等具有梅州特色的项目,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推动贫困地区脱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培育发展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造血”功能实现“扶志”,激发贫困群体脱贫的内生动力和主动性。

  坚持综合施策 加快奔康步伐

  攻略

  在采访过程中,市扶贫开发局局长温文青表示,目前我市已经基本完成全市相对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接下来,我市的扶贫工作将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要做好“造血两步走”帮扶规划。扶贫先“扶志”,要帮助思想转变,教育和引导贫困农民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和主动性,使之树立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的信心;还要帮助他们增收脱贫,结合实际举措并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等,进一步增强“造血”功能,增加收入。

  第二,要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协调教育、社保、医疗卫生、涉农直补等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贫困农户,切实解决好“三保障”问题。

  第三,要在“互联网+精准扶贫”上下功夫。通过建立“梅州脱贫攻坚”网上交流平台,及时帮助驻村干部解决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实现上下的良好互动,从而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继续对全市相对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逐一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并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使扶贫信息的查询更加便捷、准确;进一步推进电商扶贫工作,做大做强电商这一平台,让农民紧跟市场信息调整生产与销售问题,以及更新销售方式。

  第四,积极推动扶贫工作实现三个“转变”。推动产业扶贫从传统的农业产业扶贫向农业、工业、文化、旅游等各类产业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方式转变;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挂钩帮扶单位单一资金投入,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各方帮扶资金综合投入转变;扶贫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向社会各界捐资扶贫济困、金融机构政策贷款和“众筹”、“众包”等方式转变,全力加快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奔康步伐。

  故事

  五华转水镇里塘村贫困户陈建新——

  这些好事让我对脱贫添信心

  “五华县里塘村共有283户122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4户167人,村子虽然不算大,但贫困发生率高达13.7%。”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帮扶五华县转水镇里塘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华关告诉记者,扶贫工作队已制定《精准帮扶里塘村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实施方案》,确定了六大帮扶重点,其中教育扶贫是本轮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扶贫先扶智,为了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防止贫困代际传递,我们一次性投入了50万元设立里塘村教育基金,对村里贫困子弟和优秀学子进行资助奖励,同时投入60万元对三塘小学进行援建帮扶,配置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华关说,下来还计划定期举办青少年励志讲座、心理健康讲座和学习论坛,鼓励农村子弟通过教育改变贫困命运。

  贫困户陈建新平日在村里做泥水工,与妻子育有4个孩子。“我有3个孩子在读大学,1个孩子读初中,一年下来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要6万元左右。”陈建新说,目前已收到扶贫工作队发放的5000元教育帮扶基金,缓解了自己不小经济压力。“除了教育帮扶,扶贫工作队还扶持我发展养殖,同时兴建通水、通路工程,为我们贫困户购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这些实实在在的好事让我对脱贫充满信心。”陈建新说。

  兴宁大坪镇兰亭村贫困户黄文梅——

  干部自掏腰包帮解燃眉之急

  据省档案局(馆)派驻兴宁市大坪镇兰亭村的驻村干部介绍,兰亭村确认扶贫对象57户160人,驻村工作队通过对贫困户建档立卡材料进行完整收集,施行规范化的档案工作制度,实现今后三年脱贫攻坚期档案材料的可追溯管理。

  他们在谋划产业帮扶计划方面,初步计划是利用村里荒地,改造废弃建筑物,开展香菇、灵芝等菌类种植。向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生产帮扶资金”,补贴有发展需求的农户在传统农产品种植养殖方面的生产增收,向无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粮油、节礼等方面的“困难慰问金”。驻村干部还对全村群众普遍受益的农田水利、村道硬底化、卫生站等项目进行帮扶补贴。

  今年36岁的贫困户黄文梅说,扶贫组进驻以来多次到她家中细心地关心询问,驻村干部还自己掏钱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她家中有一位90岁长年生病的老人,丈夫的母亲一直患有精神病,只能靠丈夫在工地上打散工来维持生计。她表示,扶贫组在老人生病住院后以及节假日都上门来关心慰问,每次都详细地询问家庭情况然后登记在档,让她慢慢增强了摆脱贫困的信心。

  本版撰文:李艳良  张  柯  李盈子  袁晓敏  马健祺  胡政韵  赖洪辉  刘君睿

  本版摄影:连志城  吴腾江  林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