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老祖屋变身“众乐堂” 探路农村休闲新模式

07.07.2014  14:07
核心摘要: 在梅江区西阳镇龙岗村的毓真公祠,记者看到,这座传统的客家古民居里里外外修葺一新,室内还设置了宗祠文化展览室、棋牌室、图书室、器乐室、山歌室、书画室、电子阅览室、少儿活动室、农耕陈列室等。

▲龙岗村文化俱乐部内吹拉弹唱,好不热闹

  农村(社区)文化俱乐部的运作模式如何?包含了哪些娱乐项目?是否受到村民欢迎?在众多农村(社区)文化俱乐部,记者找到了答案。

  在梅江区西阳镇龙岗村的毓真公祠,记者看到,这座传统的客家古民居里里外外修葺一新,室内还设置了宗祠文化展览室、棋牌室、图书室、器乐室、山歌室、书画室、电子阅览室、少儿活动室、农耕陈列室等。据当地村干部介绍,毓真公祠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李姓老祖屋,原用于群众休闲娱乐、节庆聚会、婚宴活动、乡亲议事等,但由于村民们先后迁出,年久失修,祖屋内有些地方已经非常破旧。2013年,该镇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完善,动员乡贤出资,将老屋进行修葺,共同建设了文化俱乐部。

  将老祖屋打造成文化俱乐部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祖屋内的村民们全都免费让出自己的房屋。“当时村干部说,文化俱乐部建成以后,村民可以来这里读书看报、下棋弹唱,我听完马上答应拿出自己的房子。这种惠民的大好事,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将自己的5间房屋全部免费让出的村民吴带英说,自文化俱乐部建好后,她和老伴玩乐器也有了好去处,“以前要唱歌要轮流到乐手家里去,人多的时候满满一客厅的人。现在在这多敞亮!有了俱乐部,村子里的文娱活动好像也一下子多了起来。”吴带英高兴地说。

  在俱乐部,记者还看到,老人、小孩都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老人们在阅览室读书看报;妇女们在山歌室尽情欢歌;孩子们在一旁的房间下棋厮杀……在一旁的电脑室,几位老人正在专心地逛论坛。60多岁的李伯告诉记者,他每天下午三点左右就在电脑室里学习如何上网,“我家里只有老伴和孙子,因为孙子年龄还小没有买电脑。到俱乐部来,大家一起上网冲浪很开心。

  之后,记者还走访了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的素谦公祠、梅江区江南街道梅龙社区新楼下等农村(社区)文化俱乐部。这些文化俱乐部无一不热闹非凡。

  对于老祖屋摇身一变成了农村文化俱乐部到底好不好?受访人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西阳镇镇长廖乾金告诉记者,从2013年创建文化俱乐部至现在,效果很好,村民们赞不绝口。“如此一来,不仅老祖屋得到了保护,而且基层文化也得到了丰富。今年的元宵节时,许多乡贤和外出村民回来看到老祖屋修葺一新,还有许多人在里面休闲娱乐,当天又再自主捐资将近8万多元,希望将龙岗村的农村文化俱乐部办得更好。目前,我们还在毓真公祠旁边修建了活动中心,扩大文化俱乐部的功能。今年还准备实现农村文化俱乐部“六村联动”,争取打造全市农村文化俱乐部示范镇。”

  西阳镇龙岗村村民李影安说:“以前我不知道怎么用电脑,来了文化俱乐部之后在年轻人的帮助下也学了电脑,会打一些基本的五笔字,也能看网页。现在每天来都有不同的节目,下棋、看书、吼两嗓子都有个伴儿,也有场地了,大家都说特别好。

  百侯镇侯南村村支部书记杨智琪告诉记者,侯南村是大村,留守老人很多。素谦公祠没改造成文化俱乐部之前,老人们都在村老人会活动,娱乐产品没那么丰富。现在素谦公祠各种乐器、棋类、图书都有,老人们来的时候只要空手来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