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贫困山区踏上稳步脱贫路
扶贫样本
初春的梅州烟雨蒙蒙,粤东深山的平远相思谷虽是阵阵微寒,却抵不住外地游客的踏春热情。
这是3月的第一个周末。相思谷不远处,56岁的谢凤兰在自家门前排开三张大桌,修缮一新的祖屋上挂着醒目的招牌——“兰兰农家乐”。在外打工多年之后,谢凤兰回到相思谷的山脚下开起了农家乐,每年能够增收六七万元,“这简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最近两年,梅州市平远县将扶持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当地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曾经“养在深山人未识”的相思谷景区,旅游配套日益完善,旅游推广也卓有成效。与此同时,在帮扶单位的引导下,相思谷所在的上举镇畲脑村村民顺势开设了30多家农家乐、农家旅店,不少贫困户因此实现了增收脱贫。
在梅州,旅游扶贫只是当地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的亮点之一。过去两年,帮扶单位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将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贫困户收入的主攻方向,着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的培育发展。同时,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帮扶单位正在尝试利用电商平台和信息技术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南方日报记者 姚燕永 孙国英 李书龙 汤凯锋 柯鸿海
乡村旅游业引村民回乡
一年收入赶上打工三年
虽地处偏远,但梅州山水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资源颇为丰富。从全市来看,以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已成为新一轮扶贫工作的亮点
贫困户的“帽子“,谢凤兰一家戴了很多年。最穷的时候,家里没一件像样的物件,为了供孩子读书,到处向亲戚乡邻借钱。一场猛烈的山雨过后,连祖传的泥砖房都塌了,谢凤兰家没钱盖房,只能被迫离乡,和丈夫去了珠三角打工。这一走就是18年。
再回村里扎根已是2013年。当时她和丈夫在广州做花工已有两年,两人月收入总共不过2500元。此时在她的家乡畲脑村,山林环绕、溪流其间的相思谷景区已初具雏形,不久后,这里成为了一处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的国家3A级景区。
相思谷景区的蔚然成型,是当地扶贫工作的直接成果。畲脑村是平远县重点贫困村,当地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但乡村生态资源十分丰富。针对这一特点,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帮扶单位平远县国土资源局将相思谷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作为畲脑村优势产业进行全力帮扶。2013年,相思谷景区成功申请到广东省竞争性旅游扶贫资金400万元,当地政府和帮扶单位同时争取和自筹资金200余万元,全力投入到景区规划建设中。
这一年,相思谷景区蓄水营造了百丈礤、相思等6个瀑布群,铺设了26公里的观光车道、步道和千米栈道。徒步其间,可以赏苍山叠翠、溪流潺潺、梯田峡谷和古朴村寨。2014年,相思谷景区全年游客量相比前年增长3倍,达到12万人,仅门票收入就达80万元,畲脑村集体经济从中分得3万元红利。
在平远县委书记曾尚忠和县长刘许川看来,发展相思谷景区更大的意义,在于带动周边村民脱贫致富。在建设景区的同时,帮扶单位和当地政府通过资金补助等方式,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和农家旅店。如今,畲脑村在家劳动力436人中,已有近一半村民投身其中。
谢凤兰正是因此动了回乡的念头。在农房改造补贴和帮扶资金的支持下,谢凤兰将塌废多年的祖屋修缮一新,不久,“兰兰农家乐”开门迎客。去年一年,谢凤兰在自家门口就挣了近7万元,这几乎赶上两口子在外地打工3年的收入。
据统计,相思谷景区2014年旅游收入达到350万元,其中近八成是村民经营农家乐和农家旅店的收入。过去两年,畲脑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500元/年提升到7000余元/年,乡村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至为关键。
从梅州全市来看,以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已成为当地新一轮扶贫工作的亮点。比如,在省编办对口帮扶的大埔县枫朗镇坎下村,帮扶单位对村内古建筑和特色民居进行修缮,并将其串联成线,打造出“坎下村古韵风景旅游线”。目前,坎下村已成功申报“广东省古村落”,乡村旅游亦成为当地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专业合作社遍地开花
农业产业化引领脱贫
以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的脱贫尝试,在梅州遍地开花,并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主流模式,贫困人口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58岁那一年,大埔县茶阳镇大觉村村民郑开凡踏出农田,投身乡间拔地而起的食用菌厂,成为一名车间工人,养家糊口不再只是依靠俯首日耕。
投产已两年的大觉村食用菌厂如今是大埔县龙头企业,更是带动大觉村走出贫困的“发动机”。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驻大觉村驻村干部杨学智说,工作组在2013年驻村后发现,要发挥当地资源,因地制宜“造血”帮扶,彼时大觉村刚引进的食用菌厂是一个极好的切入口。
帮扶单位一边投入10万元扶持食用菌厂,一边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发动村民加入。随后,合作社自筹资金348万元打造食用菌种植基地,包括14户贫困户在内的60多户村民一起参与种植食用菌。此后两年,大觉村食用菌厂以市场价稳定回收合作社的产品,并利用其运输和销售网络,将一箱箱包装完整的海鲜菇从粤东销至广深等地。
与此同时,有30多名贫困村民进入食用菌厂从事生产、包装和运输等工作。
郑开凡和他的妻子在2013年进入食用菌厂成为包装工人,两人每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由于工厂就建在他家土地上,郑开凡以土地折价入股,去年获得了近7000元的盈利分红。据统计,过去两年,102名合作社社员中,22名贫困户社员每年增收近万元。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大觉村得到有效实践。而以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的脱贫尝试,在梅州遍地开花,并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主流模式。
在盛产茶叶的丰顺县八乡山镇苏坪村,广州越秀集团帮助村民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鼓励贫困户开展茶叶连片种植,并划拨资金对新开垦的茶园进行茶苗和化肥补助。
更多的扶贫尝试遍及梅州各地。在丰顺县埔寨镇埔西村,省住建厅扶持村民种植130亩仙草,并与当地企业初步建立购销合作关系。在五华县岐岭镇清溪村,广州地铁总公司引进深圳企业参与投资和管理300亩生态种养殖基地。在五华县棉洋镇罗城村,省地税局划拨近80万元资金购买禽畜种苗和饲料发放给173户贫困户。在五华县潭下镇光华村,省卫计委帮扶贫困户购买高产、优质的新型水稻种子,提高水稻种植水平。在大埔县湖寮镇长新村,省质监局投入11.8万元帮扶贫困户发展白玉蜗牛养殖新兴产业。在大埔县枫朗镇黄沙坑村,省广业公司推广规模化豆干制作,对投身此业的贫困村民给予资金和技术扶持。在丰顺县汤西镇南礤村,省国土资源厅投入70万元帮助村委会入股丰顺县投资管理公司,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达到7万元。
……
梅州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新一轮扶贫工作中,梅州市紧紧依靠广州市和省直有关单位以及梅州各党政部门的对口帮扶,始终把产业扶贫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贫因人口脱贫致富。
目前,梅州市386个贫困村已全部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近170家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对接,初步建成连片50亩以上的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28个。这些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带动1.2万余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
电商扶贫拓展市场空间
小额贷款鼓励村民创业
梅州采取电商扶贫、信息扶贫等新型扶贫方式,对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产品进行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提升了这些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
在信息技术发展愈发迅猛的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为贫困地区农产品与大市场的对接,提供了新的平台。
今年2月8日,丰顺县电商扶贫示范基地正式挂牌成立。该基地由广州市黄埔区驻丰顺县扶贫工作组联合当地多个部门共同搭建。作为基地的重要项目之一,由第三方公司负责运营的“易立顺食品直销店”也于当天在淘宝网正式“开张”。这家网店如今已集纳了近40种丰顺县的特色农产品,将来,当地70个贫困村的农产品都有望上线销售。
广州市驻丰顺县扶贫工作组组长欧兵表示,搭建电商平台让产业扶贫在市场链条和内容空间上都向外拓延,电商基地一方面与当地的农产品加工厂商加强对接,另一方面推动各村专业合作社与厂商形成稳定的供应关系,由此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多层次产业链。
丰顺县电商扶贫基地还开设了名优特农产品展示实体店,为省定贫困村的特色产品提供包装、宣传等帮助。
扶贫要扶智,也要扶方法和路径。电商基地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联合丰顺县人社局,对当地农村待业青年和有意自主创业的青年免费进行专业电商培训,并提供平台鼓励青年自主创业。目前,电商基地已培训三批学员共132人,其中包括50多名贫困户。
24岁的曾文湫参加了第二期电商培训班,这位出身贫困户的青年农民,在丰顺县八乡山镇的深山里与家人以养蜂为生。在为期7天的免费培训中,曾文湫学会了网店维护与营销基本技巧,并结识了一帮有志于电商创业的本地青年。如今,曾文湫正在谋划开一家网店,将自家年产近2000斤的蜂蜜卖出大山。
曾文湫还有望申请到一笔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原来,丰顺县电商基地在其实体店旁开设了柜台,提供小额贴息贷款的咨询服务。目前,梅州已有51个村开展小额贴息贷款试点,由帮扶单位提供担保和付息。2013年以来,当地各级帮扶单位已为5930户贫困户争取到小额贷款8710万元。
在电商扶贫之外,信息扶贫也是丰顺县的一项新尝试。丰顺县委常委周滨介绍,当地政府与丰顺县电信局合作,开展电信科技下乡项目,共为50个村每村提供100台智能手机赠与贫困户使用。通过这个移动信息终端,当地政府长期免费向贫困户发送各类农事指导和市场需求信息。
梅州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黄光华说,电商扶贫、信息扶贫,对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产品进行市场开拓与品牌培育,为贫困地区提升自我造血功能提供了新的推动力,也为各地接下来的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事实上,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开展两年来,梅州市农村面貌已大为改观。截至2014年底,梅州市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088元/年,相比2012年增长1.58倍。梅州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梅州还将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全面整合工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等经济资源,规划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连片开发,以产业的大整合、大联合,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