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区:传承保护让古民居焕发光彩

24.07.2014  10:47


中西合璧的联芳楼成为游客到西阳旅游的首选之地。(连志城 摄)

  近年来,梅江区按照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的总体部署,对散落在辖区内的客家古民居进行全面摸查登记和分类整合,在积极推动古民居申报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广泛发动古民居后世子孙参与保护开发工作。目前,该区共建档登记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00多处,围龙屋、杠屋、堂横屋、中西合璧等传统民居840多处,12处古民居及民居群成功申报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越来越多的古民居得到传承保护,正焕发出新的光彩。

  1、“深闺”古民居陆续走进公众视野

  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梅江区保留下了丰富的客家文化遗产资源,彰显客家先民智慧、蕴含客家人文元素的古民居便是其中之一。它们或成群归隐美丽如画的乡村,或散落城区古巷之中。坐落于该区金山街道的攀桂坊,自古就有“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的美誉,是个曾经孕育无数翰林进士、举人秀才的弹丸之地,爱国诗人黄遵宪、清末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的叶璧华便出自这里。在该区组织相关部门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人境庐”“椿荫堂”“留馀堂”“中将第”等几十座攀桂坊内的客家古民居,带着主人的传奇故事历经岁月洗礼,陆续走进公众的视野。

  近年来,梅江区结合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组织人员深入到各村、社区,全面摸查辖区内遗存的历史久远、保存度完好、艺术品鉴价值高的客家古民居。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共完成辖区内110多处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调查登记和摄像建档工作,其中客家民居“竹林居”被评为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经过调查摸底,该区共登记围龙屋、杠屋、堂横屋、中西合璧等传统民居近千处。

  对发现的古民居,该区制订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保护开发,并通过编印《梅江古韵》《人文秀区攀桂坊》《玉水古韵》《客家民居·梅州篇·梅江卷》《梅江私塾》等书籍画册,以及举办客家民居风情展等进行宣传保护。特别是在当前,该区在全力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同时,高度重视芹洋半岛、江南新城等项目建设范围内的客家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通过问计专家、问策群众,梳理出一批具有传承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及民居群,并与规划部门认真研究,妥善做好保护利用工作。

  2、老屋新用变身城乡文化俱乐部

  “这里不仅是我们散居海内外游子的心灵家园,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文化娱乐场所,非常有意义!”旅居印尼的西阳镇龙岗村侨胞李先生说道。在梅江区文广部门与当地村民的努力下,龙岗村李氏祠堂毓真公祠经过修缮,成立了农村文化俱乐部,里面设置了棋牌室、图书阅览室、电脑房等,屋外还建设了供村民们运动的广场。老祖屋在得到保护的同时,被充分利用起来,成为了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老屋新用这一创新性传承保护措施,逐渐在该区铺开。越来越多古民居经过修缮摇身一变,成了活力四射的群众精神文化活动场所。

  梅江区利用保存现状较好、人口比较集中的老祖屋、围龙屋等古民居,统筹集聚周边文化资源,运用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合力打造“多形态文化、多功能利用、多元化投资,促进古民居保护、促进文化旅游、促进社会建设”的“三多三促”模式的城乡文化俱乐部,让古民居在充分利用中得到有效传承保护。目前,全区已建成5个城乡文化俱乐部试点并投入使用,其中2个确定为全市示范点。

  部分客家古民居的后人在保护传承老祖屋时也“频出奇招”。位于三角镇的承德楼,在后人的精心打造下,如今已成为四方游客品尝客家菜肴、鉴赏客家人文艺术的必去之处。“既把生意做红火了,又很好地保护了祖先留下的老屋,一举两得!”承德楼星园酒家的负责人笑着说。

  3、旅游开发让古民居成揽客招牌

  “这里有很多精美的客家古民居和名人故居,值得一游!”在西阳镇,来自广州的游客潘小姐及她的朋友们,游览了联芳楼、林风眠故居,精美的客家古建筑、深厚的人文资源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让她们流连忘返。

  随着越来越多的客家古民居被挖掘出来,并经过宣传推广,四方游客蜂拥而至,前来一睹风采。三角镇的承德楼、继善堂以及城北镇的联辉楼、西阳镇的联芳楼等客家古民居被纳入旅行社的观光项目,成为揽客金招牌。

  据了解,梅江区将传承保护客家古民居融入旅游总体规划建设,通过深挖乡村人文、自然生态资源,完善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措施,有效将人文、自然生态景点串珠成链,并以此为基础吸引企业前来投资兴办旅游,打造美丽乡村旅游品牌。

  目前,该区将城北玉水古村和西阳万山村开发利用项目列入重点招商项目。其中,万山村保护和开发利用实施方案基本确定,将采取政府领导、市场运作、企业投资的模式,对村内重要古民居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进行修缮,修复历史文化价值,适度开发建设文化景观,打造成古村实景客家民俗文化展示区。

  (钟兴明  曾仕谦  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