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火花,等待绽放——中关村创客扫描

14.04.2015  16:50

新华网北京3月26日电(记者高亢、李峥巍)“今天我是来中关村取经的,也是来‘踢馆’的,欢迎大家以后有机会来武汉光谷创业!”

人头攒动,座无虚席,这是位于北京中关村核心地带的车库咖啡里普通的一天。第一次来这里的人,一定会留下印象深刻,贴满了各种招聘和创新成果照片的信息墙,柜子上摆满了奇形怪状的东西和一台3D打印机。跟往日一样,有十几个创业团队在这里“喝咖啡”办公。正午时分,又到了每天惯例的路演时间,话筒里一个清脆的声音把陶醉在繁忙工作气氛中的年轻人们唤醒,讲话的人叫梁春。

梁春告诉记者,他曾是一名创业者,来自位于武汉东湖的一家创业孵化器。创业成功的他如今在武汉光谷做创新投资,中关村的创新氛围和生态圈令他着迷,这里是他每年都要来很多次的地方,“中关村的创新生态圈日新月异,我每次来这里都有崭新的体会和感受。”

把创新的种子带回家,让“创新驱动”的鲜花开满全国,有梁春这样想法的人,如今有很多。记者在中关村调研数月发现,无论是季节的交替变化,还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中关村这片热土上,创新、创业的浓厚气氛总是那么火热。

这里是起点,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梦想从这里出发;创新没有终点,只有划向梦想彼岸的无数风帆。

        起点的召唤:50岁开始创业

邓兴旺,他从山沟里走来,考上北大,只身赴美求学并获得巨大科研成就,获得过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Kuhmo奖,当选了美国科学院院士……

50岁那年,他做了一件从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摘下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的光环,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回国创业。

“我是农民的儿子,应该把我所学的真正为我们的农民服务,为我国的农业做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几年前,他回到湖南老家探亲,发现故乡的农民对现代农业缺乏基本常识,而且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已接近极限,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这是他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中国对高科技、规模化种业的迫切需求,而这正是他的强项——他的前半生都是在学习、研究基因育种。

作为学者的他,尝试过以学者的身份参与国内研究所,但他很快发现,很难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于是决定“下海”。

他曾考察过国内几个地方,最终还是选择了在中关村落户创业,回到了北大——他的起点。

“新一届中央领导上任以来,非常重视科研创新,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给我很大鼓舞,让我更加坚定了在这里创业的决心和动力。”邓兴旺说。

从学者转型商人,他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公司创业之初。“刚开始创业时,我连如何注册公司、股份设置,甚至去哪里租办公场地都是两眼一抹黑。”

邓兴旺说,中关村管委会非常贴心地给予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比如帮助解决办公地点,“手把手”指导如何注册公司、财税如何申办等。“很多环节我们还没有想到,有些问题还没有出现,他们就已经打电话提醒我们了。”

如今,邓兴旺创办的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有限公司,聘请了袁隆平院士担任高级顾问,还吸引了2位“千人计划”学者、3位海归高级工程人才和4位中关村高端领军研发者,成为行业内顶尖的新兴科技公司,研发出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为提升我国核心育种技术、保障粮食食品安全作出了贡献。

“在我心中,中关村不仅是一个物理地点,更像一个庞大组织机构,一个家庭,它帮助有梦想的人在这里扎根发芽,让梦想茁壮成长,在这里得到自我升华。”邓兴旺说。

        我和宠物有个约定

与邓兴旺这样50岁才半路出家的创业者相比,记者在中关村遇到更多是来自祖国各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今天,大家热议最多的话题莫过于互联网。数据显示,在中关村95%以上创业者项目都与互联网有关联。

“我要做宠物界的‘春雨医生’。”高茂翔就是走在从传统行业接入互联网创业最前列的一位年轻人。

1987年出生的他,来自江苏徐州,年纪不大,经历不少。初次见面的人,会被他俊朗、老成的外在所吸引。

在北京上大学期间,他曾经营过漫画社,组织各种社会活动,赚点外快。他还曾计划留学,但中关村的创业氛围让他停住了出国的脚步:

素来喜爱宠物的高茂翔,养了2只小狗。某次一只狗莫名生病,他在网上搜寻宠物医院,才发现国内几乎很难找到正规的宠物医院,而且网上搜寻不到相关的医院链接和靠谱的宠物健康问诊信息。

这触发了他的灵感,看到了宠物市场的巨大潜力,马上借钱和一位同样喜欢宠物的发小开了一家宠物医院。

“万事开头难,第一次做陌生行业我们吃了不少苦。”由于房租较贵,宠物医院的地址最终落在北京北五环外,各种执照、招聘等都是从零开始。

思路敏捷的他,很快就捕捉到在实体医院的基础上,增加互联网属性,将大有所为。北大是他的母校,他疯了似的扎根中关村,向专家请教方向,与投资人谈判找融资。

“中关村以往给国人感觉是个电脑集散地,如今早已不是这样了。许多买电脑的店铺都改成了创业孵化器。”他作为第36支创业团队,入驻北大孵化器。短短半年时间,团队已经成型,并已联络23家知名宠物医院合作。

2015年5月,他的宠物问诊平台app即将面世,其功能不光包含宠物医疗问诊和医院评价,还植入宠物百科、社交等崭新功能。

“在这里,大街小巷到处是谈论着创新、创业的年轻人,创投几乎遍布每栋大厦。人才汇聚和丰富资金如此集中,是我选择在这里创业和公司发展如此迅速的根本原因。”他说。

        我在地下室等着你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告诉记者,中关村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叫“知春路现象”,在这条街上创业者扎堆。因为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会在这条街上搜好项目选择投资对象。

第一次见到宋法亮,是在知春路旁边小巷里的一家饭馆。饭店虽小,却远近闻名,生意很好,因为这里有机器人“服务员”。

这位83年出生的山东小伙,如今每天和他的团队就在这家小饭馆里试验着他的机器人,这两台机器人可以给顾客“端茶递水”、送菜送饭,萌萌的样子深受顾客的喜欢,尤其是孩子们。

自18岁上大学那年开始,宋法亮就没“闲”过,一直在创业。大一他做了家广告公司,带领48个人发了半年广告和传单;大二在校园里做外贸生意;大三他又打起公交车、出租车座椅广告的主意……

“虽然我尝试过很多种创业,但能做出令大家满意的家庭服务机器人一直是我从小的梦想。”他说。

偶然的机会,宋法亮得到来北京工作的机会。在工作中,他结实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刚到中关村,这里创新和创业的氛围让我意识到之前都是小打小闹,这里才是真正的造梦工厂。”

宋法亮和5个小伙伴组成了蓝巨人机器人公司,将他之前创业所得几十万元全部投入,在中关村开始了为梦想而打拼的再创业。

知春路的房租不便宜,他在一栋居民楼里租了个地下室,大约有10平方米左右。

昏暗的地下室里摆着两台已淘汰的机器人原型,桌上、地上散列着各种电机、零件。“这里夏天很凉爽,冬天就有点冷了。最主要是便宜,而且不会噪音扰民。”他笑着告诉记者,有时忙起来不分白天黑夜,就直接吃住在地下室。

“有好几个投资人都来过这,但再没有回来过。”宋法亮并不沮丧,在他看来创新好比无尽的寂寞长跑,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时间去沉淀和得到认可。

宋法亮相信,在中关村只要努力,他的机器人就有机会登上世界舞台,出现在全球各个角落。“梦想的火花将一直闪烁在这间小小地下室里,等待绽放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