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心中的“南国牡丹”梦——记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演员嵇兵

31.12.2014  23:16


嵇兵

  ●本报记者  张少邦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广东汉剧根植世界客都沃土,枝繁叶茂,名角辈出。在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舞台上,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演出的新编现代戏《诗娘》获得观众、行家好评。剧中主演重要角色雅琴的嵇兵摘取优秀表演奖。

  为理想勤加苦练

  说起嵇兵的从艺经历,可用十年磨一剑,超越靠苦练来概括。这位1979年出生于湖北黄石的妹子自幼受母亲的影响迷恋戏曲,从10岁起就师从黄石著名汉剧名伶陶汉笙学艺。12岁的嵇兵,那瘦小的身影已翻飞在湖北省艺术学校练功房,学台步、走圆场、翻跟斗、拿大顶、刀枪剑戟、盘跳翻转;清晨吊嗓子,晚上灯下补文化。就这样日复一日,寒暑六载,承受着那个年龄难以承受的苦和累,凭勤奋、刻苦练就了一身良好的基本功。在校第三年,勤奋好学的她拜湖北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彩萍为师,深得名师真传。

  1997年,18岁的她进入湖北省汉剧团。踌躇满志的她出道不久就挑起大梁成为多台大戏的主演,其中《西兰卡普》在湖北楚天大赛中获得三等奖,这是她崭露头角的起步,也是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正当扬帆时,院团改革致汉剧平台萎缩,嵇兵面临人生和艺术的重大抉择:是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离开自己立志戏曲事业的剧团?正当嵇兵进退两难时,广东汉剧院大力招揽人才的消息让她看到了希望。2006年,为实现心中的理想,嵇兵带着对故土的无比眷恋,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只身来到梅州重续自己的梦想。

  为第二故乡争光

  主工青衣文武兼修的嵇兵初到广东汉剧院,每天的生活几乎就是宿舍、练功场、老师家。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她很快就适应了与湖北汉剧风格迥异的广东汉剧。刚到梅州两个月,就在第五届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中一鸣惊人,为梅州捧回金奖。天道酬勤,嵇兵对事业的执着打动了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仙花,决定收她为徒传经授业。有了名师指点,有了展现才华的舞台,从此嵇兵一步一步成长,挑起广东汉剧院青年团的大梁,担起管理培育以幼苗班演员为主体的重任,成为一个有志有为的新客家人。

  2009年,嵇兵凭借《阴阳河》再次夺得省第六届戏剧演艺大赛金奖;主演的大型剧目《尘埃落定》获得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表演奖;《黄遵宪》获得第十届广东省第十届艺术节表演三等奖;还先后主演了《金莲》、《花灯案》、《徐九经升官记》、《风雪飞花》等剧目。在深圳、汕头等地演出时引起强烈反响,深得观众好评。

  “嵇兵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有赖于她执着的汉剧梦,有不懈的艺术追求。”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副院长徐青说,不管是大戏小戏还是古装戏现代戏,她演什么像什么,哪怕是小戏中的小角色的一个唱段,她都会反复琢磨如何才能演得好。嵇兵每年大部分时间在舞台,她把观众当作上帝,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很用心,正是有这样永远不能满足的目标追求,从而赢得掌声、鲜花,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也充分体现了自我价值。

  为汉剧传薪添火

  2012年全国文艺院团改革大潮来临,嵇兵也从广东汉剧院青年团团长变身为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培训部主任,岗位从前台移到了后台,习惯了在舞台聚光灯下塑造人物的她无怨无悔,以一个汉剧的传承者,为汉剧传薪添火。

  嵇兵一方面坚守汉剧的那方净土,在舞台上历练着;另一方面在汉剧艺术教育的园地里耕耘着。每逢周末,就是她最忙碌的时候,常奔走于大地幼儿园、市青少宫、嘉应学院音乐学院之间,为200多名学员传经授业。“每当看见自己的学员练得有板有眼,一丝不苟,心里就会感到满足、自豪。” 嵇兵如是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的学员在第二届“南国牡丹”杯群众广东汉曲、汉乐大奖赛中获得少儿组一等奖、三等奖、其他参赛项目全部获得优秀奖。

  与汉剧、舞台结缘了16年,她对汉剧一直保持那份虔诚的心在守望,守望“南国牡丹”绚烂的春天,期待着实现自己最高的梦想——站在中国戏剧最高的领奖台,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这就是嵇兵,汉剧改革浪潮中的一朵弄潮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