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检测严密 广州为何还有“毒”菜漏网?

14.12.2015  08:45

增城从化被曝光有人使用禁限用农药,记者走访 发现四大原因导致蔬菜农药残留问题屡屡出现

近日,央视曝光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从化区内多个蔬菜种植户在蔬菜上施用呋喃丹、甲拌磷和甲基异柳磷等禁用农药,引起广泛关注。过去一周时间直至目前,相关辖区政府和监管单位仍在加紧检查和跟进工作。事实上,2013年就曾报道,调查发现广州市番禺区、白云区的种植农户使用禁限用农药。类似事件一再发生,但仍屡禁不止,原因何在?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相关方面专家以及多个区的相关部门,详细分析了多方面原因,试图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专家指出,长远来看应当发展集约化农业,但当下的农药问题仍要靠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和监管。

走访

市中心多数市场日常抽检蔬菜农残

记者近日走访了越秀、海珠、白云、荔湾、天河五区的肉菜市场,发现从多年前起,一般规模的市场均会每日对进场蔬菜进行抽检,部分市场还会实时公布。

如海珠区江南东市场约有40个蔬菜摊档,市场管理处每日早上会对3个至5个档口共十多个品种的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并将结果公布在市场内的电子屏上,一旦发现有超标会上报当地管理部门。“我们从2003年开始每日抽检,初时曾经查出过超标的,但近几年都没查出过了。”管理处工作人员称。

此外,荔湾区紫来市场、白云区石井张村市场、越秀区东山肉菜市场、海珠区沙园市场均有对场内销售的蔬菜进行日常检查,并且时有食药监部门进行抽检。

据食药监部门人士透露,大约从2005年开始相关部门就要求市中心内的普通肉菜市场每日进行抽检,项目包括蔬菜农药残留、肉类产品“瘦肉精”和海产品类“吊白块”等,并上报相关部门报备以及在市场内公开。有些市场因条件限制未能公布结果,市民可向市场管理处询问。

各区多个市场蔬菜销售暂未受影响

记者走访发现,上述市场的进货源各不相同,多数不是从江南果菜批发市场进货。例如海珠区沙园市场的蔬菜来自荔湾区芳村、白云区钟落潭等地;同一区内的江南东市场的蔬菜货源包括白云区、番禺区、从化区和荔湾区芳村等地,也有市场在本区菜农处收菜。

天河区棠德南路附近一个蔬菜果蔬水果批发市场的商户告诉新快报记者,周边市场的商户“大部分从外地进货,所以不受(此次事件)影响”。而在天府路附近的“田园超市”,记者看到前来买菜的街坊络绎不绝,商户告诉记者,热销的白菜、小白菜、芥兰等都不是广州本地种植的,不过他们的生意并不受此次毒蔬菜事件影响。

而“走鬼档”卖的蔬菜则来源不明,不少小贩称所卖的菜是自家种植不打农药。荔湾区紫来市场外一名“走鬼”告诉新快报记者,她的蔬菜是清远的叔伯所种,不用农药。记者询问“是否进行过农药残留检测”时,她没有直接回答,只表示“我卖了十几年了,自己都吃这些菜,怎么会有问题”。

不过,海珠区食药监局工作人员提醒市民,“走鬼菜”很少是自己种的,不打农药更是不可能,市民最好不要购买。

管理者称市场能力有限要严控源头

有市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肉菜市场的抽检其实力度有限。“我坦白说,市场管理处一般上午8点左右上班,可是很多街坊早上六七点就来买菜,那些卖出去的菜就没法保证(是否能抽检到)。而且现在一般肉菜市场蔬菜档口少则十几个,多则四五十个,但管理处人少,最多只能抽查几个档口,而且只能检测最简单的两三个项目,效果实在有限。”一位不愿具名的管理者称,食品安全的管理更应该在生产源头和批发销售环节加强监管。

探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