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出成绩”与“池塘没有水”

17.12.2015  12:35
原标题:“棍棒出成绩”与“池塘没有水

  日前,陕西榆林子洲县东关小学一年级7岁的艾军(化名)因一道数学题没做出来,双腿被老师打得红肿。面对媒体采访,该校校长先是矢口否认,谎称“孩子是碰伤的”;当记者说家长反映是被老师打的,校长又很不耐烦地说:“这种事很多,你就不要过问了。”(12月16日《华商报》)

  一名一年级的留守儿童早上开开心心上学去,放学时却被奶奶看到“一跳一跳”地回家来,嘴里还嘟囔着“不想念书了”,直到第二天才说是因为黑板上没把题做出来,结果被老师用棍子打肿了双腿。尽管打人的数学老师事后曾经来看过,但学校校长一句“这种事很多”的冷漠回应,则令人更加错愕不已。

  老师打肿了孩子的双腿,也许是出手不慎、用力太狠,且其还有一个堂皇的理由是“为了学生保持好成绩”。然而,既然当事的老师已经前去学生家里道过歉了,就说明这种“棍棒出成绩”的体罚教育肯定是错误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尚处启蒙阶段的低年级学生,动辄用棍敲棒打来“”其成长,你道是“为了他好”,人们又何尝不可说是“只教书不育人”,甚至可能早早便“催生”了孩子的厌学、逃学念头?

  当然,看过这则报道,相信很多人已想到:“棍棒出成绩”只是其表,而隐于“这种事很多”背后的教育冷漠,才是更值公众反思和忧虑的社会现实了。关于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以往曾有一种说法叫“爱生如子”;由今而论,“如子”的要求似乎有点拔高了,但总不至于沦为“如仇”“如恨”的极端一面。而一位小学的校长,竟对记者说出“打肿腿很常见”的意思,还把媒体和舆论的关注视作“多管闲事”,那就闻之着实让人感到“寒气袭人”了。

  对于体罚甚至殴打等的习惯性冷漠,有人认为远比暴力教育还可怕。去年,《人民日报》曾有报道称,江苏常州某小学一名一年级学生因打架两次被教师“捆绑示众”,一次长达6小时,另一次是在操场上当着全体师生的面。尽管事后涉事教师遭到解聘,但无疑,“捆绑示众”的惩戒已远远突破了教育的底线,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甚至会对学生的日后成长带来诸多消极影响。而尤为痛心的是,事发时教师与学校负责人对于施暴行为的集体无视,都让这种“围观的冷漠”深深刺痛人心。

  教书育人固然不易,但除了某些学生的品性顽劣,更多的还该从教育者自身的认识上去查漏补缺。由此,我便想到了现代教育家夏丏尊的一番肺腑之言,“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诚哉斯言,如果教育者眼中只有“考考考,分分分”,却从不想到像“池塘之水”一般,带着感情带着爱地去帮助学生,用智慧和艺术的方式方法,解决他们的各种问题,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完善其品格素养,促使他们的全面进步和成长,那么何谈“谆谆善诱”,又何来“师恩如山”?

  就教育工作而言,严厉批评与污辱漫骂是 两回事,适度的强制约束和粗暴体罚更不能混为一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古诺特说过:“身为教师,我拥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过得愉快,也能让他们过得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迪灵感的媒体;我能叫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我能伤人,也可以救人。”可见,教书育人者如果不在意其行为举止的职业修养与道德规范,或者干脆以“向来如此”的冷漠心态熟视无睹,就算一时道歉或受了处罚,恐怕也难以显现“池塘充满水”真情暖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