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深圳,一座开放之城的绿色交响
编者按
一座城市,浓缩时代的精华;
一片森林,彰显城市的底蕴。
不到40年的时间里,深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每平方公里产出GDP全国第一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让深圳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绽放夺目光彩。
在深圳近40年崛起的华章里,绿色是永恒的底色。
以绿色提升城市品质,以绿色引领城市未来,深圳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将绿色再一次浓墨重彩呈现。
本报今天特别推出“森林深圳再出发”创森特刊,多角度呈现深圳创森的成就,领略深圳的绿色魅力。
改革开放40年,深圳特区建立38周年,深圳从一个边境渔村迅速崛起为一座特大城市,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城市首位。然而,行走在深圳街头,感受最深的仍然是“深圳绿”和“深圳蓝”。
绿色,对于深圳这样一个特大城市而言意味着什么?
深圳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强,因绿色而永葆生机。
“来了就是深圳人”是深圳这样一座年轻移民城市的发展理念。在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里,人均年龄只有32.5岁。人才是深圳发展的基石。
而深圳是如何吸引人、留住人的呢?
诸多条件中,一定少不了生态宜居,因为这一点和每一个深圳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这座已收获无数经济和科技领域桂冠的城市,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入选全球环境500佳,同时也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3年前,深圳又吹响了向国家森林城市进军的冲锋号。
为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给高质量产业和高层次人才提供一个宜业、宜居、宜行的优美环境,让快节奏的城市人群放慢脚步,深圳迎难而上,在人均土地面积很小的城市空间里建设“千园之城”“世界著名花城”“自然教育之城”。
深圳是继上海、北京之后全国第三个GDP超过2万亿元的城市。深圳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创新生态环境管理制度,逐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深圳是在全国最早提出“生态红线”的城市。2005年,根据《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全市生态用地比例不低于50%。十几年来,深圳红线内面积不减,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生态质量逐步提升。
深圳是经济特区建生态特区。深圳以东部湾区位试点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特区”,以绿色考核从严追责确保改革落地,引导各级干部树立生态政绩观,以最严厉的生态环境责任追究机制,促使各级干部转变发展观念。深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得到了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的批示,要求在全省复制推广。
深圳创森,实际上正是在保护现有的森林、湿地、绿地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和提升改造,充分发挥城市森林在城市环境、景观特色、休闲康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功能,促进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使广大市民获得实实在在的生态福利。
改革开放40年之际,深圳以国家森林城市为40年献礼。
目前,深圳市40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森林覆盖率达40.6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95平方米,全市共建成绿道2443公里、公园942个,初步形成了森林进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花开鹏城的绿色发展新格局,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美丽与发展的双赢。2017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成为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十大城市之一。
每到夜晚,汇集了大批摩天大楼和超级总部的深圳湾总是车水马龙,灯光璀璨。同时,这里四季浓绿,花色缤纷,鸟叫虫鸣,莺飞燕舞。经济与生态的共频共振为这座特大城市引领国际城市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脚。
改革开放,是深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因”;绿色发展,是深圳实现持久超越的“动力”。站在新起点的深圳,将以绿色为所有的发展奠基,夯实“深圳引力”“深圳速度”和“深圳高度”,继续创造下一个“深圳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