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将拍电影电视剧

08.07.2014  11:44

  樟木头作家村作家瞄准发展文化产业,准备推出一批影视作品,开展文学培训提升东莞文学创作水平。7月7日,18间“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工作室”在樟木头镇文广中心大楼正式启用。

  随着工作室的启动,作家村的作家们将探索从文化事业型向文化产业型转变,成立股份制的文化公司,鼓励作家组成不同的经济集体,培养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原广东文联主席刘斯奋、广东作协主席蒋述卓等,以及东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满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叶泽驹、文联主席刘锦明等参加了活动。

  已吸引38名作家入驻

  目前,位于樟木头的“中国作家第一村”已吸引了38名作家入驻。

  2010年9月28日,作家村在樟木头镇御景花园正式挂牌成立,评论家雷达出任“村长”,作家王松、雪谟担任副村长,樟木头政府副镇长蔡献军(2011年改为该镇党委委员詹振锋)、宣传办主任刘东风也“挂帅”副村长。

  经过4年的发展,这些作家创作了一批作品,雪漠、王十月和葛水平等共创作了100多本著作,发表了500多篇作品,先后获得了中国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等8个国家级、16个省级的奖项。

  在此基础上,樟木头启用了18间作家工作室,为“中国作家村的村民”建设了一个作家的集体创作平台和个人创作室。这标志着“作家村”有了固定的文学活动中心、作品展示中心和作家创作中心。

  东莞文联主席刘锦明说,依托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工作室将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文学创作、交流、培训、展示和交易平台。作家们可以在这里进行文化交流,不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打造成思想文化交流的平台。

  作家村拟变文化创意园

  随着作家工作室平台搭建完成,“中国作家第一村”将有进一步的提升计划,也就是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作家村的“自我造血”功能。

  按照计划,未来作家村将从松散型向有组织运作型转变。也就是说,将作家们组织起来,围绕东莞改革开放、转型升级、幸福东莞和高水平崛起等主题,创作一批本土特色的作品,形成东莞特色的文学现象,以争夺更多国家和省级的文学大奖。

  作家村还要实现从文化事业型向文化产业型转变,成立股份制的作家村文化发展公司,鼓励作家们组成不同的经济集体,参与文化产业发展。要以作家村为基础引进一批文化企业,培养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把作家村打造成为一个文化创意园。作家村将实现从缺少经费保障向形成造血功能转变,引导作家为企业、市民提供服务,适当收取服务费和稿费,并发动社会资金赞助和支持作家。

  目前,樟木头作家村文化传媒发展公司已注册成立,但缺少资金。不过,目前已吸引了一家风投公司,准备携带资金注资,与作家村在影视作品制作、文学创作改编、文学艺术培训、作品出版发行和动漫发展等方面合作。

  坚持用作品说话 尝试产业化合作

  ■观点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

  很多外来作家的到来,可以带动本土作家创作水平的提升。无论是东莞也好,广东也罢,在移民大潮之下,越来越多的外来作家来到广东。对于这些作家,当地政府应该不求所有,只求拥有。他们在广东创作的作品,应该都算作当地的成绩。

  可以说,这种文学人才的移动,给广东文学带来了活水源头。接下来,作家村要坚持用作品说话,并尝试产业化合作,增加发展的保障。

  作家村文化产业

  发展“十个一”工程

  ■链接

  引进一家公司:引入一家公司与作家村在影视作品制作、文学创作改编、文学艺术培训、作品出版发行和动漫发展等方面合作。

  投拍一部电视连续剧:拟以作家村村民唐达天创作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追梦人》剧本为资本,引进影视公司投拍此剧。

  争取一笔扶持资金:争取上级部门继续加大力度资助作家村的建设发展。

  组建好新一届村委班子:第一届作家村委班子任期已满,要组建好新一届班子。

  用好名家工作室:充分发挥作用。

  健全制度:对原有的物业管理补贴制度、奖励制度等进行完善,加强服务和管理。

  合作建好一批文学创作基地:整合资源,将作家村与观音山森林公园的“《人民文学》创作基地”粘合到一起,建设全国最有实力的文学创作基地。与东莞第八高级中学共建“中国作家第一村创作基地”和“东莞小作家培训基地”。

  开展系列文学活动:包括作家村年会、作品研讨会、作家进社区、新书发布会、文学沙龙和作家采访各界人士等。

  创作一批宣传樟木头的文学:不强求作家村民为本地歌功颂德,但要引导他们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第二故乡”的挚爱之情。

  争取再获一批文学大奖: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佳作,再夺省级以上文学大奖,展现作家村的创作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