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湾区“3+2+3”模式构建社区多元共治格局
近年来,广州市荔湾区通过探索“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社工+义工”人才培育机制和“三大突破”发展路径“3+2+3”模式,构建多元共治社区治理格局。十二五期间,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和首届“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等全国性称号。
一、探索“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
建立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一)搭建社区建设平台。
对社区进行分类建设,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社区进行全方位评估,创建幸福社区。将辖区划分成网格,配备网格员负责网格巡查、收集民意等,开展社区网格化建设,推动各类服务资源向社区覆盖,营造出安全舒适、关爱互助、共建共享的社区氛围。实施特色社区打造工程,实现“品牌社区”和“亮点社区”全覆盖,如耀华、蟠虬社区凸显宜居类特色,西关大屋、翠洲社区凸显旅游类特色等。将社区居民民主评议作为幸福社区、社会组织评估的重要指标,完善社区监管机制,推动“三社联动”规范化。
(二)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打造荔湾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开展等级评估、公益创投工作,目前社会组织615家,社区社会组织占54.6%,业务范围涉及社会事务、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促进社区发展,如荔湾区引入社工类社会组织承接22个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开展专业服务。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参与慈善救济、环保、教育等领域建设,打造荔湾党建品牌。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荔湾区逢源人家服务中心、新跨越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和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被评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
(三)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
全面铺开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搭建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平台,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老年人、青少年、残障康复等14类184项专业服务项目。发挥荔湾区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基地的作用,培育社会工作人才,目前荔湾区本土及进驻的社工人数达913人,实现“十二五”期末每万人中有5名社工的目标。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育计划,近3年共举办了9场社工实务专题讲座,参加社工人数达528人次。
二、探索“社工+义工”人才培育机制
(一)引入香港经验,丰富人才培育理念。
1997年荔湾区逢源街开办了“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中心”,开创了广州市社会服务引进香港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先河。在此基础上,荔湾区历经8年的发展,形成了“政府购买为主导、社区家综为平台、民间运作为主体”的社会工作服务运行模式。通过加强穗港合作,探索“社工+义工”人才培育机制,聘请香港资深社工等担任督导,培养社会工作人才,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开展联动探索,培育“社工+义工”队伍。
大力探索社工引领义工、义工支持社工开展社会服务的“社工+义工”联动模式。动员党员、公务员、教师等加入义工队伍,开展“社工+义工”培训,举办2016年国际社工日宣传展示活动,组织为老服务行动、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等,促使义工在服务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截至2015年,在册义工15772人,义工团队164个,组织专项服务活动7575次,义工参与服务的总时间达35.4万小时。
(三)扩展服务领域,打造特色品牌项目。
社工、义工人才队伍紧贴社区特色和居民需求,为荔湾区社区服务打造了多个项目品牌,拓展了社区服务领域。逢源街“长者义工队”,金花街、逢源街和龙津街“爱心送餐服务”,华林街“送汤水服务”、“家存爱、爱传家家庭义工工程”,白鹤洞街“园艺呵护爱心社工+义工联动”等,不断提升社区服务内涵。
三、探索“三大突破”发展路径
为破解社区自治弱、救助帮扶难、老龄化程度高等社区治理难题,荔湾区明确“三大突破”发展路径,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构建了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社区治理格局。
(一)突破社区自治发展瓶颈。
人口结构复杂、居民自治意识薄弱、自治机制缺乏等问题,加大了社区自治的难度。为突破社区自治发展瓶颈,荔湾区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探索搭建社区居民议事协商平台,形成“圆桌议事、群策共治”的自治氛围。全面开展多元主体有序参与的协商共治探索,如冲口街杏花社区“街道-社区-片区”三级居民议事会成效显著,实现无缝衔接;彩虹街园中园社区建立了社区自治、社区专干和志愿者“三支队伍”参与议事协商,成功解决消防安全、水管老化问题;白鹤洞街鹤洞社区建立了“街道社区网格长-网格负责人-义务楼长”的架构,形成协商共治格局。
(二)突破救助帮扶的困局。
孤老、困难、残疾群众多是荔湾区人口结构的显著特点。立足区情,荔湾区从单一的生活救助,延伸到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建立了立体式帮扶模式,提升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立足孤老、困难、残疾群众多的区情,荔湾区建立了立体式帮扶模式。精神上注重“扶心立志”,引入专业社工开展失独家庭、社区矫正等深度专业服务,帮助群众激发潜能,融入社会;生活上注重“扶贫济困”,采取发放救济金、医疗救助、慈善救助、教育帮扶等措施,探索出“实物救助”、“慈善超市”、“困难家庭学生教育帮扶”等模式;氛围上注重“慈善宣传”,举办节日送温暖、慈善物品拍卖会等活动,2015年征集慈善项目42个,募集资金1400万元。
(三)突破社区老龄工作困境。
荔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7万多人,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24.4%。荔湾区着力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设施运营运作模式,探索推进医疗卫生与居家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全力打造“10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和创新推动“虚拟养老院”建设。探索“医养融合”模式,筹备区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平台,整合资源,开展“一站式、多点式、到户式”服务,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依托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养老机构,推进街道日间托老中心向社会组织购买运营服务,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行。探索“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街道+医疗+机构+居民”的服务模式,养老机构积极与辖内医疗机构合作,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目前,全区30间养老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的有7家,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的有23家,实现了全区养老机构医疗卫生覆盖率达100%。
经过长期实践探索,荔湾区“3+2+3”模式在创新社会治理中激发了社会活力,在推进兜底保障中增进了民生福祉,构建了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为推进民生幸福荔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