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争战一千年:罗马盛世怎样走到尽头

25.09.2015  12:40
原标题:欧洲争战一千年:罗马盛世怎样走到尽头

  英国著名画家克雷斯.柯尼伍德笔下的罗马勇士

  本文摘自《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约翰·赫斯特 (John Hirst) 著,席玉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罗马帝国曾经遭到三次大规模侵略。第一次的侵略者是日耳曼蛮族,继而是穆斯林(指伊斯兰教徒),再来是北欧人,或称维京人。经过连年的战乱,欧洲社会终于趋于稳定,自己也开始向外扩张——十字军东征圣地,将穆斯林逐出西班牙,接着经由海上掠取世界各地的珍宝文物。

  当我们谈到罗马帝国的灭亡,总会给它一个年份:公元476年。不过,这一年灭亡的只有西罗马帝国;说希腊语的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又继续存在了一千年。君士坦丁堡原是希腊的一个城市,本名为拜占庭(Byzantium,以拉丁文发音),东罗马帝国因此也被称为拜占庭帝国。关于它的覆亡,我们会于稍后讨论。

  至于西罗马帝国,说它“灭亡”并定出日期,其实有误导之嫌。这不是蛮族大举集结于边境,步步往南逼进,罗马人节节后退,最后在罗马城背水一战那样的画面。完全不是这样。它是一种很不寻常的入侵,你不妨跟着地图上不同日耳曼蛮族的流动方向走走看。

   从佣兵变事主

  罗马帝国的北方边境从来就不是完全封闭的屏障。在若干被默许的边境地点,罗马和外族一直都有接触,在罗马士兵监督下交换货品。有时候还是罗马自己捞过了一般的国界;公元1世纪,罗马军便曾跨越莱茵河长征,进犯当今德国的所在地。这次的入侵很短命,蛮族摧毁了这些军队,也因此对罗马有了更多认识。

  日耳曼蛮族也曾于公元3世纪多次来犯,差点就亡了罗马帝国。当时罗马政权风雨飘摇,许多皇帝才上台就下台,根本无力抵挡外侮,结果,帝国虽得以苟延残喘,但境内多处已成了日耳曼人的定居地。君士坦丁大帝,也就是公元313年正式宣布支持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在这次战乱后力图整顿,希望重振帝国荣光。

  罗马军队将定居于境内的日耳曼人网罗进来,因此,在5世纪的侵略行动中,两方都有日耳曼人参与战斗。罗马军队里的日耳曼人占了一半甚至更高的比例,有的甚至高居将领。罗马人必须找日耳曼人来替他们打仗,似乎是国力薄弱的明显迹象。在种族意识高涨的20世纪初叶,有人认为罗马帝国覆亡的原因不言而喻:罗马人犯了大错,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一个不如他们优秀的民族手里。当然,这是个浅薄的识见,现在已经被扬弃。

  不过,一个帝国得靠新来者抵御外侮,体质孱弱可见一斑。

  日耳曼民族并没有接掌罗马帝国的欲望。他们只是侵略者,却不想成为征服者。他们只想分一杯羹,在这块土地上安定下来,过点舒服的日子,所以他们愿意承认罗马帝王的统治。

  当然,那些帝王并不喜欢外邦人在自己的领土上进行掠夺,于是他们派兵去镇压或驱逐这些入侵者,但只能说偶有斩获,最后的结果通常是:日耳曼人依然像是他们领土中的化外之民,到最后,罗马帝国已经没剩多少土地能够治理。不过,日耳曼人认为这里还是应该有个帝王才对。有很长一段时间,这些侵略者找来一个罗马人当他们的皇帝。

  这场闹剧终于被一个日耳曼将军打断。他决定不扶植傀儡政权,由自己公然称王。这是公元476年发生的事,不是什么波澜壮阔的最后战役。这位日耳曼领袖叫做奥多亚克(Odoacer),他接掌了帝国,但并没有自封为帝,而是自称意大利国王。他把西罗马帝国的王权象征——皇冠和王袍——包好,送到还有另一位皇帝在位的君士坦丁堡去,等于承认了那位皇帝的治权。日耳曼人沐浴在荣耀之中,这是他们无心插柳下的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