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前主席:蜜月中的中欧要继续热爱对方

13.11.2015  10:47

近一个月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会见了英国、德国、法国等多位欧盟成员国的领导人。有分析认为,中欧关系似乎已进入蜜月期。今年是中欧建交40周年,如今的中欧关系与40年前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后中欧关系将走向何方?日前,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欧建交40周年”座谈会期间,《环球时报》对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盟教席教授罗马诺·普罗迪进行了专访。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很健谈,在他看来,中欧一直处于蜜月期,而要想保持浪漫,应找到一些双方能共同参与的事情,比如围绕“一带一路”的合作。

我这辈子到现在为止,第一次看到英国拿出一套和以前亲美时完全不一样的策略

环球时报:今年是中欧建交40周年,您如何评价40年来的中欧关系?

普罗迪:1975年5月6日,欧共体(欧盟前身)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当时这在世界上并不是非常大的 新闻 ,因为外交政策在欧洲还不是欧洲层面的问题,而是各个国家的事,而且那时的中国相对贫穷,所以当时中欧建交并没有获得媒体很大关注。然而,当时看似很小的事之后却被看作一个非常大的举措。如今,整个世界可以分成三大块:欧洲、美国和中国。

中欧建交后一直有非常好的友谊。双方的贸易额、 投资 、科技合作等在不断扩大,我认为中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蜜月期,但从来没有结婚,这也意味着没有离婚,而且我们有很多小孩,他们长得非常健壮。这是我对中欧关系的一个总结。我记得这期间有很多闪光点,我也亲自参与了欧盟委员会的许多活动。比如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投资贸易、国防安全等领域,我们展开了很多合作。欧洲还和中国合作建立了伽利略系统,这是我们共同的通信卫星系统。

环球时报:最近一段时间,习近平主席访问了英国,德国总理、法国总统以及意大利高层官员访问了中国。这是否说明中欧关系到了历史最好阶段?

普罗迪:我觉得这是非常积极的信息,绝对是双方关系的优化,折射出中欧关系发展的优势。现在,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关系走到了一个新阶段,是中欧关系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原来欧洲更像一个联邦,现在更像是每个国家层面上的事,原来的区域政策变成了国家政策。可能未来中欧之间的对话,不是发生在北京和布鲁塞尔之间,而是北京和每个欧盟成员国的首都之间。

现在很多人说中国和英国陷入“热恋”。英国积极加入亚投行,彰显一种新关系正在形成。我这辈子到现在为止,第一次看到英国拿出一套和以前亲美时完全不一样的策略。不过,到底是不是热恋,还有很多其他宏观因素要考量,比如人民币国际化或贸易问题等。

中欧之间这种互动对双方都有很大好处。中国6.5%的强劲增长是我们所需要的,这对我们增加就业,促进偏远地区城市化发展是很重要的,会带来改革性的发展。对于欧洲来说,和中国合作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提升欧洲国家对抗华尔街的竞争力,因为在欧洲成为人民币市场之后,会随之带来很多优势。

对中国来说,中国很多大公司有较高的科技水平,但如果做不到国际化,未来将举步维艰。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以欧洲为起点,如果想找机械设备园区,可以去德国;如果想了解军事科技可以来意大利。而且欧洲对外资非常开放,在美国,也许你收购一个肉类加工厂都会被质疑有安全问题,但在意大利,即使是工业明珠企业被收购,也不会有什么反对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