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正走在让各方失去耐心的路上

24.06.2014  12:40

原标题: P2P正走在让各方失去耐心的路上

文/张吉龙

  耐心存在的前提和目的均在于有所期待。

  对P2P乃至扩大到整个互联网金融来说,大家对于它们的耐心在于期待着这些互联网金融形态能对传统金融有所撼动,更进一步的目的则是期待解决一些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解决的问题。

  作为曾经被寄予无限希望的行业,现在的P2P正在消耗各方的耐心。

   2014年P2P为什么会让各方失去耐心

  原因是跑路潮。其实用跑路潮来描述已经不太恰当了,因为和2013年年底相比,今年P2P的跑路已经常态化了。

  和其他行业一样,由于互联网巨头基本不参与行业早期的分化,所以到目前为止P2P的主流还是中小公司,阿里、腾讯、百度甚至京东虽然均已成立相关P2P公司,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在一个没有巨头的示范的行业里,一切竞争都是粗野的,较小的参与者决定了这个行业在这个阶段发展的好坏更取决于道德水平而非专业水准。

  中国目前的社会道德水准低还是高,相信在这一点上公众不难形成共识。P2P并不是门槛严格的行业,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即便初期该行业参与者的道德水准普遍较高,但中后期毫无疑问也会被庞大的参与人群所稀释,最终 P2P从业者的道德水准不会与社会普遍现实有截然的区分。

  所以P2P不是一个乌托邦,你在现实社会上存在的任何不良行为在可能P2P行业被复制,只不过具体形式有了改变,比如说你看到一个新成立的高收益平台,它的幕后老板前几天可能还是一个电信诈骗分子,你投资的一个小平台可能它的工作人员前几天还在从事传销。

  对比2013和2014年出现的P2P跑路事件,2013年以“众贷网”为代表的P2P企业倒闭的时候大多是经验不足或者挤兑殃及鱼池,但2014年出现的跑路P2P企业大多是主观恶意行为。由于对违法者而言,P2P行业门槛低收益高,我们不难预测P2P未来的违法犯罪行为更多,风险将更加集中。

  而未来风险状况的加剧将不断消耗各方的耐心。

   各方如果失去耐心,P2P将会怎么样

  相比较2013年的“倒闭潮”目前出现的P2P跑路现象已经从小平台蔓延到了中等平台,涉及金额从十万、百万上升到了千万乃至数亿,其影响和牵扯面也越来越大。

  这种现象的发生将不断消耗用户、关联行业、监管层各方的耐心。

  对用户来说,负面事件的不断发生将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人们对P2P的负面理解将从个别企业扩大的整个行业,最终形成的结果是普通用户将远离P2P行业,P2P重新沦为小众产业,4月份网贷参与人数下降显然于此颇有瓜葛。

  对关联行业来说,它们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淡化与P2P行业的关系,当关联行业失去耐心的时候就会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比如说百度的P2P“白名单”制度,这种制度让大部分P2P企业失去了营销通道。这种做法对P2P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对百度来说是有效和安全的手段。

  由于百度的影响力,这种行为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已经引起了其他搜索引擎效仿,使得很多P2P企业失去了营销通道。如果这一行为蔓延到搜索引擎以外的P2P上下游,那么P2P就将成为孤家寡人。

  对监管来说,失去耐心就意味着强硬而严厉措施的出台,据说银监会正在制定非常严厉的监管措施,届时P2P机构可能需要像银行一样面临诸多的限制和监管措施。

  虽然纯粹采用市场竞争的手段同样可以得到优胜劣汰的结果,但监管机构并不会这样做,监管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但并不是唯结果论,成本或者严重一点说代价,也被纳入考量之中。

   监管之后的P2P会更难

  对于P2P企业来说,这种监管会是它们希望的哪种吗?恐怕不是。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P2P企业也曾呼吁“监管”,但此“监管”非彼监管。

  这种“监管”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是正面扶持,比如说开放征信系统,比如协助P2P企业打击老赖,比如整顿行业害群之马等等。

  监管部门真正的监管则是要求各企业统一行为标准,按指令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动作,务求不出现风险。

  监管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二是扬善。企业的监管需求大多基于扬善,但监管机构却更习惯从惩恶的角度出发。

  所以这种监管真正实施起来,企业就会发现和自己的需求形成落差,创新的空间没给多少,约束反而一大堆。

  到时候恐怕大部分P2P企业的处境将会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