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非遗传人办武馆传功夫

22.02.2015  23:43

  2月14日,“长祯国术馆”,张晓航正给入室弟子上非遗传承课。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摄

  2月14日清晨,北五环外的一片树林里,张晓航提拳与胸,片刻沉寂,抬起的右脚重重地踩在地上,打起了祖传的“醉鬼张三门”长拳。

  三分钟后,刚刚还在闪、转、腾、挪的张晓航忽然身体前倾,右腿向后抬起,笔直地指向身后的天空,一秒钟,凌空的右腿稳稳收回,长拳就势结束。身旁,卷起的尘土尚在飘浮,脚下,布满打拳时踏出的脚坑。

  张晓航的祖上是京城武术界名人——慈禧的贴身侍卫张长祯,人称“醉鬼张三”。张晓航,则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三”功夫的第四代传人。

  在北京武术圈,张晓航是一个充满话题的人物。赞扬者认为,他敢创新,脑子灵活:幼儿园发生砍杀事件,他就教儿童武术;女大学生失踪案一多,便立马推出自编的女子防身术。不但赚了钱,也赢得了名声。批评者则认为,他不守祖制,不但打破祖上对功夫“穷死也不撂地”(不传外人)的规矩,还把自家功夫放到网上,传到了外国。

  对于这些,张晓航全都淡然一笑。他说,“要紧的是传承,不是规矩。

  独门功夫传承的“心病

  张晓航的武馆位于海淀一栋普通的写字楼里。进门直走是一大一小两间教室,大间是主要的上课地点,小间是VIP教室,用于教授核心拳法,没课时则是张晓航的办公室。

  换上黑色缎面的练功服,张晓航坐下给人倒茶。身高一米七的他,身型匀称、声音浑厚,举手投足间透着几分儒雅的宗师气质。

  “师傅!

  7点45分,学员陆续来了,从7岁到14岁,高矮不一,还有一名女孩。

  换好了练功服,学员们纷纷探进头来,抱拳向师傅问好。

  张晓航抱拳回应。这是武林的规矩,不能放下。

  上午的“非遗传承班”是张晓航最重要的课程。班上的学生都是他从老学员中挑出来的“好苗子”,磕头拜师、背诵门规后,才成为入室弟子。

  他们是张晓航传承“张三”功夫的希望。

  8点,传承班准时开课。

  蛙跳、下腰、倒立,首先练习的是基本功。张晓航在中间做,14名弟子围成一圈,眼睛盯着师傅的手脚变化,有的学得有模有样,有的一个不小心被自己绊倒,又赶紧爬起来。

  到单独演示枪法时,弟子们个个亮出了真功夫。脚下步法、手上枪法配合得严丝合缝,刺、转、跳、收,虽不如师傅招招刚劲有力,却也是有板有眼。

  传承班每堂课一个半小时,其中,最后半小时教的是“张三”功夫的核心拳法。

  张晓航从小练武,童子功是父亲“打出来”的。18岁,经人介绍,他到香港去当保镖,22岁回京后,到体育学院当起了武术教练。一干就将近10年。当教练的日子生活稳定,只是受制度制约,一切训练都得照着课程来,张家的独门功夫找不到用武之地。

  那些年,他心心念念的是父亲的一句话:如果张家功夫在你手里断了,你就是千古罪人。如何将“张三”功夫传承下去,成了张晓航的“心病”。

  开武馆,这个想法在张晓航心里酝酿已久。

  2007年,“张三”拳法被评为北京首个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晓航作为非遗传承人,享受每年20万至30万的政府特殊津贴。有了这笔资金,再加上几位亲友的投资,当年9月,“长祯国术馆”开张了。

  张晓航说,武馆的所有课程都明码标价,传承班的学费最高,每年9万,其余课程平均每节课70元左右,女子防身术、气功养生班、少儿武术班都比较受欢迎。

  时代变了,传统武术也得变

  作为“张三”功夫的第四代传人,41岁的张晓航练功已有二十多年,拳打出去,力量相当于400多斤,出拳必伤。2009年,有人慕名来找他切磋,点到为止不服,结果眉骨骨折、肘关节脱臼才停手。

  按原来的江湖规矩,习武之人见面,需报上姓名来历,若真是“练家子”,那就得“走几招”,以武会友切磋武技。可张晓航不喜欢这规矩。

  “我功夫浅,没有绝活。”张晓航呵呵笑,传统武术讲究强身健体,不是以技炫人。

  中午,张晓航坐在茶桌前休息。有熟悉的学生家长,撺掇着让人去打张晓航的肚子。一拳打过去,先是觉得软软的,紧跟着,一股内力由张晓航的肚皮里向外涌出,打拳的人手腕一挫,被弹了回来。张晓航哈哈大笑。

  笑完了,又有些落寞。

  “长祯国术馆”这个名字是他三叔起的,为了体现传统武术特殊的文化价值。结果,刚开张时,很多家长来问,你这里是不是学书法的,还是学画画的?得知是教武术的,对方转身就走。

  “人们对武术的了解太少了。”张晓航一边提壶倒茶,一边摇头说。

  从前学武都要千方百计去求师傅教,家传武艺规矩更多,讲究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张三”功夫的创始人张长祯在世时,很多人追随,他却说:“我的玩意儿穷死也不撂地(不传外人)。

  而现在,张晓航想的,是不能让这门功夫在自己手上断了。

  给武馆做网站宣传、提高网络搜索排名、雇人发招生广告,所有能想的招儿全用上了。他还教了不少外国学生。语言不通,就凭着肩膀、手臂、转身这些简单的单词交流,再配以动作示范,却也颇得精髓。

  这些洋徒弟学成后,有不少回国办起了武馆,现在,美国、巴西、日本、韩国,都有“长祯”的“分馆”。

  为此,张晓航还曾被三叔一顿痛骂。老人当时厉声指责他,自家功夫传给外人就算了,不能传给外国人。

  张晓航低头听着,沉默不语。

  他不想和老人争辩:与“张三”功夫同时期的武术门派,有多少因为没有传人而销声匿迹;跆拳道、空手道又是如何走出发源地,成为风靡世界的运动。

  时代变了,传统武术也得变。

  “我做的是文化不是生意

  下午4点,一堂少儿武术班课,只来了一个学员。

  张晓航说,放寒假了,很多孩子出去玩或是回老家过年了。“现在的小孩不能吃苦,有的孩子上了一节课觉得挺好,可办了年卡后再没来过。

  他让其他老师代上课,自己在办公室琢磨二十四节气养生知识。

  “武术和中医是相通的。”张晓航的父亲是学医的,他自小听得多了,也略懂一些中医医理。在他看来,传统武术重视实际打斗。未来,武术的价值应该在健体、防身。

  此时,电话声响起,对方邀请他与北京其他非遗传承人一起参加一个展示活动。谈到非遗,张晓航有自己的见解:有政策保护重要,传承人自强更重要。

  “长祯国术馆”刚刚创办时,曾一度难以为继,张晓航只好到其他地方兼职,教过跆拳道,也教瑜伽。

  那时张晓航只管教门下的几个弟子,再加上气功班的几名学员。开馆一年多,钱赔光了,连第二年的房租都拿不出来。

  接连遭受打击,2009年春节,他去庙里住了7天。回来后,找人借钱交了房租,想坚持最后一年。

  那段时间,整个武馆就他一个人,“又当掌柜的,又当跑堂的。

  转折发生在2010年。

  当年4月,江苏泰兴中心幼儿园发生砍杀事件,张晓航整理所学,开发出一套少儿武术,专门应对校园安全问题。这套武术被电视台选用播放,武馆的学员一下子多了起来。近几年,女大学生失踪案件增多,张晓航又自编了一套“女子防身术”,引来多家媒体报道。

  现在,这个不到200平米的武馆,年利润已经达到200万元。

  尽管形势向好,但张晓航仍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全部课程以“张三”功夫为主,不着急扩张,也不增加跆拳道等热门课程。

  “我做的是文化不是生意。”张晓航说。

  【同题问答】

  新京报:讲述下印象最深刻的困境故事。

  张晓航:2009年受到多重打击,亲戚朋友给我办武馆的钱全赔光了,合作的师弟也走了。有人来切磋武艺受伤,我被关了10天。那时很多人劝我别干了,可我觉得这门功夫不能断在我手里,春节去庙里住了7天,出来借钱交了房租。

  新京报:新的一年有哪些新希望?

  张晓航:希望武馆能办得更好。明年“张三”功夫的4本书能顺利出版。传统武术讲究活体传承,时代不一样了,希望这门功夫通过更多方式传承下去。

  新京报记者 陈瑶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