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1参加珠海航展暴露重要短板 解决需做大改进

12.11.2014  09:35

  本届珠海航展上,中航工业展出的“鹘鹰”大比例模型相较原型机又做了重大改进,进一步引发外界对该机性能的猜测。“鹘鹰”能否匹敌行销整个西方世界的F-35“闪电II”隐身战斗机?又是否能成功出口,创造中国航空业新的“第一”?本网军事评论员通过在珠海的一手观察,来详解“鹘鹰”的新变化。

  自“鹘鹰”于2012年10月首飞以来,讨论该机气动布局者一直不多,反倒是关于该机定位和用途的争论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比起科幻而复杂的歼-20,该机的外形实在是缺乏“惊喜”。作为一种中型战斗机,该机采用常规气动布局,采用菱形机头、梯形主翼,平尾前缘和主翼前缘、平尾后缘和主翼后缘相互平行以减少雷达波反射方向。再加上两台涡扇发动机,它看起来活脱脱像一架缩小版的F-22。由于后者的隐身性能早已为外界所了解,大家对“鹘鹰”的气动性能自然就少了许多猜测。

  不过相比按“只要推力够,板砖也能飞”的思路设计出来的F-22,“鹘鹰”战机最大的短板便是其先天不足的“心脏病”。该机使用两台RD-93发动机,推力与苏联的米格-29战斗机相同。这种双轴、低涵道比的单元体结构的引擎,单台不加力推力为50千牛(5040千克力),加力推力为81.4千牛(8300千克力),这在上世纪80年代还能挤入先进行列,但明显落后于现在的顶尖发动机。“鹘鹰”机上的两台RD-93发动机的推力加起来比F-35上一台F-135的推力还差好几吨,与F-22的两台F-119相比更是差距甚远。

  在这种“先天不足”的困境下,相似的气动布局必然占不到什么便宜,想要与F-35抗衡,最重要的就是进一步增强飞机的高速性能,特别是超音速飞行性能和超音速机动能力。

  本次展出的“鹘鹰”模型与进行飞行表演的原型机有几处明显不同:该机用全透明一体座舱盖取代了原型机上的两块式舱盖,主起落架舱盖外形进行了修改,并在机头下方增设了与歼-20一样的EOTS传感器;同时,新模型在机尾结构上有较大修改,将原本前缘后掠、后缘前掠的梯形垂直尾翼变为前后缘全部后掠的新垂尾。

  这一系列的改进表明,尽管自首飞以来“鹘鹰”的试验进度不快,不可与已经推出多架原型机密集试飞的歼-20相比,但其设计团队仍在不断根据世界战机发展趋势和国内相关科技进展, 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以使其满足现代化空战的需求,而在动力不足的问题上,“鹘鹰”的改进可能要比外表更多。

  根据2012年珠海航展的消息,我国正在研制一款名为“天山”的9500千克推力涡扇发动机。虽然它今年并未在珠海航展上公开亮相,但该机与RD-93尺寸相似,无疑会成为“鹘鹰”战机下一步换装的目标发动机。

  使用该机后,歼-31的双发推力将接近F135单发,加上改进后更利于超音速飞行的后掠垂尾和比F-35更苗条的机身,“鹘鹰”不仅有望实现盼望已久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还可在空战性能上与F-35一决高下。如果新发动机的油耗能够降低,“鹘鹰”甚至还可能获得更大的航程——本次航展开始前, 从沈阳自行飞往珠海参展的歼-31在没有外挂油箱的情况下,于飞行途中经停了芜湖机场,似乎表明在留有余油的情况下其航程不足以实现直飞。沈阳到珠海的空中直线距离大约2300公里,如果算上机上的部分油料,歼-31航程应该不足2000公里 (约为歼11战机的一半)。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经过上述改进后,原本酷似F-22的“鹘鹰”,突然改变了风貌。除了使用两台发动机外,新展示的“鹘鹰”无论从外观还是性能上都更加接近F-35。这一变化在提升该机现有的作战能力的同时,也似乎在暗示着设计方对于该机作战任务规划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