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中大女生在殡仪馆完成毕业设计 称开始思考生死

12.06.2015  10:01

  曾经因为害怕而中途折返,也曾希望用嘈杂的音乐驱赶恐惧,但最后,她们在殡仪馆里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五位中大的大四女学生,准备启程前往人生另一阶段之前,却决定走进殡仪馆,探寻和展现入殓师这一职业的现状。

  恐惧:独身前往中途折返

  去 年10月,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的院长张志安给同学们抛出了一个毕业设计的选题:殡仪馆美容师。因为对日本电影《入殓师》的深刻印象,更因为对这个行业的好 奇心,张文静、龙舒婷、李秋婷、丘恺琦和陈婉婷五位原本连恐怖片都不敢看的小女生,“头脑一热”就接下了这个选题。

  1月27日,小组成员得到采访番禺殡仪馆孙处长的机会,但张文静在深圳实习,其他成员又因寒假回家,只剩李秋婷独身前往。

  一边是路途遥远而偏僻,一边是担心即将到来的春节,前往殡仪馆会给家人带来晦气,最后李秋婷中途折返。沮丧的她,甚至建议队员们更改题目。

  “大 家的心情都很难过,很不舍,更多地是感到遗憾,之前做的准备工作要作废了。”张文静在记者手记中记录那晚的心情。“当时,Q  Q群上弹出文静说的一句话: 爱你们。”陈婉婷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坚持下去。”随后张文静和陈婉婷决定不放弃,便向采访对象发出致歉并再次请求再约采访时间。

  坚持:放下偏见不再恐惧

  历时近半年,5次进入殡仪馆,3篇殡仪馆美容师的报道,后期约两个月的视频剪辑、网页搭建、微信公众号运营,让五名女生已忘却了害怕。

  陈婉婷写稿的时候,临近新年,宿舍只剩她一人。“我故意把音乐音量调到最大,还外放。”恺琦做视频的时候,要一秒一秒地抠素材,并反复地对着逝者的脸部打马赛克。“大晚上做的确很恐怖,但做久了,也就没什么了。

  采访的困难与内心恐惧是调研殡仪馆美容师的最大障碍。但与采访对象接触过后,李秋婷发现自己原有的偏见不见了,而是真正源于好奇和热情的态度:自然地和他们交朋友,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也让他们看到组员们发自内心的诚意和敬意。

  感触: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这一场“风风火火”的毕业设计,更像是一场人生的课题。五名女生意料不到自己会在毕业之际思考“死亡”的话题。

  主笔人物采访的陈婉婷印象最深刻的是,入殓师生活的纯粹与坦然。组员们一开始会想像这个行业的人可能对自己的职业会有什么想法,比如自卑。但当他们和殡仪馆美容师聊过后,就会发现他们做这个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五位成员在多次与殡仪馆的“亲密接触”后,对死亡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婉婷在殡仪馆里做了6天的兼职———看管骨灰盒。看着有的人36岁就离开,比自己的母亲还年轻。她警示自己要“尽早尽孝”。平日里多和父母打电话,尽可能地对他们好。

  而恺琦更多地开始思考自己的死亡,希望自己离去的那一天没有遗憾。“调研中最大的触动是仿佛看到自己生命的终点,而从现在到终点的时间并不长,让我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思考。

  舒婷最难忘的则是,殡仪馆里的化妆间,逝者美容前和美容后的照片一字排开悬挂墙前,对比强烈。

  未来:不会停止关注入殓师

  2015 年4月1日,“殡仪馆美容师”的毕业小组开通了命名为“灵魂摆渡人”的公众号,在上面讲述入殓师的工作点滴;4月25日晚广州第一家不打烊书店 1200book-shop的五山分店邀请小组做一场线下沙龙分享;5月25日,“殡仪馆美容师”毕业设计小组完成了毕业答辩。

  小组成员都表示,如果给自己的毕业设计打分,只会打80分。因为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做完。龙舒婷说自己负责的殡葬文化部分,只是抛出了问题,却没有深入研究死亡教育的问题;丘恺琦遗憾自己没有时间补充更多的视频素材。

  说起自己的不足,背后更多其实是自己的不舍。龙舒婷叙述自己赴凤凰山的旅途中,在火车窗口看见山上有瓮罐葬竟有莫名的兴奋,很想一探究竟。如果有机会,她表示很愿意继续研究下去。

  虽然没有了入殓师的调研任务,但五名女生对入殓师行业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们说,在不同地方,也会持续关注这一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