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40段骑楼街划入保护范围 保护骑楼首先要明确功能定位

31.05.2017  14:21

近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骑楼街保护规划》开始招标,这将成为广州首个针对骑楼街保护的法定规划。据了解,广州共有40段骑楼街划入保护范围,其中一类(重点保护)和二类(保护和逐步整治)各20条。

骑楼可以说是岭南建筑的典型代表,甚至说它是岭南文化的标志符号之一也不为过,知名作家梁凤莲对骑楼有生动的描述:“骑楼不仅成就了广州的风貌,也成全了广州的气派格局,散淡却又自在机巧,日晒雨淋仍悠然信步,闲适放松却又内藏妙用,你来我往不沾不滞,皆大欢喜能收能放,二楼与大街相通,店铺与众生相连,表情与功能均灵巧多样,广州的骑楼活脱脱就有了一副活色生香的面孔。”以前外地亲友来广州,骑楼也往往是我的重点介绍对象。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骑楼的去留日益成为问题,特别是近十来年的大拆大建,这个矛盾愈加突出。最典型的就是中山四路南越王宫署博物馆南侧的骑楼,为了建南越王宫署博物馆,将这段骑楼的后半部分截断了,只保留了临街的半拉子,结果现在骑楼不像骑楼,商铺不像商铺,就这样不伦不类不尴不尬地兀自站立在那里,一晃都有好多年了,谁都不知也不敢将它怎么样。这次《规划》招标,如果能够找到对中山四路这段骑楼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功一件。

要保护骑楼,首先必须明确它的功能定位。骑楼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诞生的时候,其商住两便的实用性无疑是最主要的考量,而且特别适合广州多雨的气候特点,真正是“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屐”,所以凡是有骑楼的地方,就是传统商业非常发达的地方,各类作坊、店铺鳞次栉比、琳琅满目,广州老城的市井风情也相当浓郁。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形态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管是商业还是居住也早已不再是旧日模样,这种情况下骑楼的实用性功能就慢慢消淡,与之相应其作为历史文化资源载体的类似博物馆的功能日益凸显,骑楼的保护也才因此成为一个议题。尤其是随着城市的大规模扩张建设,骑楼保护的迫切性也日益明显,多次引发全城热议。

政府毫无疑问是希望“鱼与熊掌兼得”,既保护骑楼,又发挥它的功用,带动文化和商业发展。如果能够做到当然两全其美,但据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要么人气欠佳,要么商业经营业态低端有待提升。

保护骑楼,应该侧重于其作为广州历史文化资源载体的博物馆的功能,而不应该过多地考量其实用性。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在政策制定、实施方面有清晰的思路,避免过去的模糊不清。作为博物馆,政府就应该加大投入,加强监管,同时可以将骑楼用于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保护、弘扬工作,比如非遗的传承,场地缺乏一直是个大问题,完全可以将骑楼派上用场。

(曾德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