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是中国最佳产业转移地

01.11.2014  11:08

  ■林毅夫

  “海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国家,包括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可以概括成资源丰富的高地,市场潜力巨大的平地,工资成本较低的洼地,还有旅游的胜地。”在昨日的海博会国际论坛上,世界银行原副总裁、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如此总结。他认为,如果挖好这几个潜力,将有力支撑中国经济继续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长,而沿线国家也能从合作中受益,实现共赢。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林毅夫认为,从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取得了连续35年,平均每年9.8%的增长。但对比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历史经验,中国还有保持20年平均每年8%的经济增长潜力。“当然,要把这个潜力挖掘出来需要很多努力,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就正当其时,恰逢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关键时刻。

  林毅夫称,从资源角度来看,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丰富的资源如果能够互联互通,实现投资跟贸易便利化,那么这些国家将会变成中国未来资源可靠的供应地。而从市场来说,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传统市场长期低迷,中国制造业需要庞大的新市场来支撑,海上丝路就是产品出口的强大动力,例如仅仅东盟10国人口总量超过6亿,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此外,作为工资成本的洼地,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地,会是中国产业转移的绝佳承接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产业转移,成就了新加坡、韩国、港台的腾飞,而改革开放后,四小龙的向广东等省份的产业转移,也促成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海丝路沿线国家和中国都存在着极大的产业转移的双边需求。

  “中国产业升级,转移到海外工资成本比较低的地方,可以创造产业的第二春;承接转移的国家,将迎来战略化发展机遇,就像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的高速增长。”林毅夫说。

  林毅夫称,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在改革开放中是奇迹的焦点。广东进行产业升级、外贸出口的压力更大,与海上丝路的历史渊源更大,相对来说,机遇也更多,因此广东在海上丝路的建设上再次成为先头兵是非常有优势的,“希望看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对广东的经济腾飞带来关键的历史战略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