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公安通过DNA比对助大埔严家认亲成功

29.07.2017  15:11

严凯根一家向梅州公安赠送锦旗表示感谢。 (李盛华 摄)

  ●本报记者  李盛华

  见习记者  梁志航

  实 习 生  陈旭婷

  通 讯 员  梅公宣

  为了找回失散的儿子,严凯根、黄克清夫妇经历了无数次失望的打击;与此同时,儿子严立禹(现名汪某丁)也在努力查找亲生父母的线索。直到2017年7月,双方的DNA信息比对确认符合亲生关系,一家人阔别31年后终于重逢!

   天各一方寻找彼此

  严凯根、黄克清夫妇是大埔县高陂镇古埜村人。1986年9月10日,他们夫妇带着4岁的儿子严立禹一起去汕头市看病。在吃饭时,严凯根要打包饭菜拿到医院给妻子,就把儿子交托同行的肖某暂时看护。等他回来时,儿子已走失不知去向。严凯根、黄克清夫妇怀疑儿子已经被拐卖,他们到当地派出所报案,但受诸多条件限制,一直没有结果。

  回乡后,忍着“散子之痛”的夫妇俩还遭到村民的非议。“当时有些村民不理解,甚至认为是我们把自己的儿子卖掉了。”说起那段经历,黄克清眼含泪花。抱着一丝希望,夫妇俩在汕头到处寻找儿子。但人海茫茫,要想找一个4岁的小孩谈何容易?他们逢人便问,又因语言障碍,沟通出现问题,有时只能比划手势,但最终只换来一次次失望。直至近年,有寻亲志愿者帮助他们夫妇,并联系到一个条件比较符合的男子,这让他们喜出望外。然而,他们一看照片就清楚那根本不是他们的儿子。时间一天天过去,严凯根、黄克清夫妇慢慢变老,其他儿女也已各自成家,但他们心中始终放不下那个走失多年的儿子严立禹。

  亲人天各一方,但都心系彼此,走失的儿子也在查找亲生父母的下落。现年35岁的汪某丁说,他从小就意识到自己是被拐到福建泉州的,最初难以融入当地的生活,被同龄的孩子嘲笑。“养父养母视我如同己出,但我会梦到另一个模糊的家,自己经常在半夜哭醒。”他要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解开那个模糊的梦。他通过寻亲志愿者、微信朋友圈、公安机关等渠道寻找可能的线索。在2015年,汪某丁的一个同样有着被拐经历的朋友通过寻亲志愿者成功找到了自己的父母,这也让他看到了希望。

   DNA比对确认关系

  公安机关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苦苦寻亲的人带来了福音。

  2013年5月,大埔县公安局提取了严凯根、黄克清夫妇的血样,送至梅州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进行DNA检验,并把相关数据录入全国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失踪儿童DNA数据库进行查找比对。2015年5月,汪某丁也前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公安局采血送检。亲人的血脉最终通过技术连在了一起。今年6月,全国公安机关数据平台初步信息比对,严凯根、黄克清夫妇与汪某丁DNA存在亲缘关系!

  这一消息让人振奋!31年的寻亲之路终于有了重大转折!6月16日,大埔县公安局再次对严凯根、黄克清夫妇采集血样,市“打拐办”通过多种渠道,最终联系到在国外务工的汪某丁回梅核实情况。7月24日,梅州市司法鉴定中心经过采集的血样检验,进行DNA比对,确认严凯根、黄克清夫妇与汪某丁之间的DNA信息符合亲生关系!汪某丁就是31年前在汕头被拐的严立禹!

  “我眼睛都快瞎了,怕再也见不到你。”7月26日上午,在儿子严立禹回来认亲的那一刻,严凯根、黄克清夫妇老泪纵横。在家门口,重逢的一家人送上锦旗向梅州公安致谢。

   创新打拐反拐机制

  通过31年的寻找最终重逢,严家人是幸运的。但对还有一些家庭来说,亲人失散是一种无法磨灭的伤痛。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余贤勇表示,公安机关积极探索创新打拐、反拐工作新机制,加强科技信息化应用,加强区域协作和警种配合,努力提升打拐、反拐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与打拐志愿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帮助被拐人员回家,同时切实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