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火炉城”排名更需关注的是什么
每逢夏天,“火炉城”的话题就会被提起。统计显示,综合多年数据,单从高温天数来看,福州、重庆、杭州、海口排在前面,已是高温天数最多的4个“火炉”。从极端高温来看,重庆以43℃领先全国。
公众与“火炉城”的纠葛与难舍,至少持续了一个世纪左右。自民国时“火炉城”这一说法提出,此后从“三大火炉”到“四大火炉”的转变,以及近年来一些城市管理者立志摘掉“火炉城”帽子与部分市民争戴“火炉城”帽子的争议,“火炉城”已经成了公众对大自然感知中的深刻记忆。
与以往的某些统计一样,此次相关数据的公布,又打破了传统“四大火炉”的排名,“四大火炉”城市正在出现新的变化。事实上,传统火炉城市的日常温度并没有降低,这说明炎热的气候下,越来越热的城市数量正在增加。这不是错觉,而是沉重的现实。
目睹如此统计数据,再反观“火炉城”的历史与变化,我们到底该从怎样的角度来看“火炉”现象?
这世间还有普遍认同的“X大火炉”的说法吗?渐渐不会再有了,因为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是“火炉”。近年来,如此前气候学家曾经预言过的那样,酷暑与高温都是全球性的,地球越来越热。北半球的俄罗斯、美国、欧洲以及亚洲的许多国家都频繁遭遇高温热浪的袭击。之于我国,今年入夏以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出高温 预警,不 少城市都连日处于35℃-40℃的高温肆虐下。如此高温下,再说哪几个城市是“火炉”,自然就没有了说服力。
之所以会出现争戴或争摘“火炉城”帽子这一现象,主要缘于不同主体的出发点不同。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火炉”关系到城市形象,甚至关系到招商引资之类的发展事务。就普通市民而言,他们在网络上争戴“火炉城”的帽子,更多是对高温福利的申诉:高温补贴能够发放吗?高温休假与高温立法值得期待吗?
相比高温天气,高温权益维护更成了一个普遍性的话题,每年几乎都有舆论高呼高温权益应迅速落地。高温对于现实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传统的几个“火炉城”的范畴。
不论承认与否,宏观方面的统计数据和个人的感知都在告诉我们,高温已经是一种不容回避的自然病。纽约大学社会学家肯林堡曾经指出,热浪是一种社会性的灾难。眼下,越来越多的城市要面对高温这一难题,而不少公民依旧“赤身裸体”地在高温下劳动。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只讨论所谓的“X大火炉”,确实有些虚妄的意味。
我们还应清醒地意识到,给一些城市打上高温的烙印或许是容易的,但直面一种整体性的越来越严重的自然症候,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关注:如何提高城市对高温的整体预防与抵御能力?如何让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在高温下拥有一片权利的绿洲?
(来源:《福建日报》2016年8月2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