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比0"仍在发酵 基层教练认为有可能亦有原因
上周,北京校园足球比赛出现的悬殊比分,刺激了不少人的敏感神经。7月23日,北京市第十四届运动会足球项目东城赛区男子丙组第6轮,海淀队以47比0横扫房山队,舆论反应与后续效应丝毫不亚于三年前的一场跨国友谊赛——身材优势明显的地坛小学足球队0比11输给了来访的俄罗斯少年迪纳摩队。
在官方的竞赛规程中可以查到,男子丙组为九人制足球,参赛球员均出生于2001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之间,全场比赛时长70分钟。47比0,意味着海淀队平均每三分钟踢进两个球,效率之高让人不可思议。正因如此,“以大欺小”、“假球嫌疑”等罪名纷纷指向这场比赛。
北京市足协专职副主席杨俊生否认了年龄弄虚作假的问题,“参赛球员都经过了中国足协以及在北京体育大学进行的骨龄检测,并按照组委会的规定进行了公示。”至于海淀队得到房山队的暗中相助,捞取更多净胜球超越东城队(两队积分相同、相互胜负关系一样)的说法,北京市足管中心副主任刘军表示,裁判报告与现场工作人员的反馈并不支持“默契球”的猜测。
海淀队以人大附中为班底,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具备较好的足球基础。在专业教练的带领下,每天安排两个小时左右的训练,而以往的国内比赛的成绩相当不俗。与“正规军”相比,房山队就很业余——球员从当地几所学校中选拔而来,赛前又缺乏针对性训练。“两队本身就有较大差距,再加上大比分落后,有的球员缺乏意志力,才导致这样的大比分输球。”杨俊生如此表示。
47比0制造了轩然大波,但在上海的基层教练看来,比分虽有点离谱,却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曾在幸运星俱乐部任教的陆汉良教练这两天刚好接触过一位人大附中球员的家长,他向对方求证比赛是否存在猫腻?得到的回答是“确实因为实力差距过大”。“如果是专业队踢业余队,比分悬殊其实很正常,在我的印象中,自己带队比赛也赢过18比0。”不过陆汉良表示,一旦净胜球超过10个,他会“见好就收”或是派上替补,给输球方留一点面子。
来自申城传统足校的朱教练(精文中学)、宋教练(平四小学)对待47比0的看法也都一致——足球靠实力说话,起步晚、缺少专业师资和科学训练,那么面对强队时只能挨打。三位基层教练都认为,47比0的结果虽然惊人,但确实随着中国青少年足球水平的下滑,比赛中存在打出如此比分的可能性,只是通常没人会主动去这么打。
三年前的0比11暴露了中外差距,如今的47比0更值得反思。“从娃娃抓起”的口号一直在喊,校园足球的普及和发展也很热闹,但据媒体报道,现在北京办一个中小学生足球比赛,往往只有10个队参加,而该市小学就超过了1000所,至于每年高中联赛的参赛队,连两位数都凑不足。在资源最为集中的首都,不平衡现象尚且如此突出,那么偏远地区的现状可想而知。校园足球的路还长,别把时间浪费在47比0上。 本报记者 黄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