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曾为毛泽东作传深挖前苏联绝密档案

12.08.2015  12:31

3328份前苏联绝密档案

15份关于毛泽东的特别档案

68幅珍贵历史照片

国内外关于毛泽东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俄罗斯著名学者亚历山大·V·潘佐夫的《毛泽东传》却突出重围,在海外毛泽东研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潘佐夫所著的俄文版《毛泽东传》2007年出版,即荣获俄罗斯2007年度竞争桂冠最佳图书奖,其后数年,在全球引发阅读和评论热潮。2012年,该书推出了英文版。在评价该书的价值时,目前全球最畅销、最受推崇的《毛泽东传》作者罗斯·特里尔说:“在研究毛泽东的海外文献中,潘佐夫的这本书是近年来由非中国人写的毛泽东传记中最重要的一部,堪称迄今为止有关毛泽东与莫斯科关系的最有权威性的文本。”

如今,在历经了近5年时间的打磨后,亚历山大·V·潘佐夫的《毛泽东传》简体中文版将于本月底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深挖3328份前苏联绝密档案

亚历山大·V·潘佐夫所著的《毛泽东传》,之所以在海外毛泽东研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原因就在于作者潘佐夫曾接触了大量“俄罗斯社会暨政治史国家档案”中庞大丰富的3328份机密文件,其中包括中共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卷宗文件、中共中央委员会的账册及财务收据、共产国际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指令,还有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和其他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文件,以及中共和国民党派驻共产国际代表的秘密报告,还有许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王明等中共党员的相关资料。

潘佐夫在其俄文版前言中写道:“这些史料长期被锁在保险柜里,只是到了今日才向研究者公开。这些档案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由设在莫斯科的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中央党务档案馆(现为俄罗斯国立社会和政治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从未发表过的有关毛泽东及其敌人和朋友的那部分材料。在北京的中共中央档案馆的档案材料也很重要,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学家们的努力,最近这些材料开始为人们所知,本书就是依据这些独特的档案资料写成的。”

在“俄罗斯社会暨政治史国家档案”中,潘佐夫看到了15份关于毛泽东的特别档案。据他透露,这些文档里面有毛泽东的政治报告、私人信件,还有毛泽东和斯大林、斯大林和周恩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的会谈记录与通信,以及斯大林同其他共产党领导人的通讯,另外还有苏联医生整理的毛泽东相关病历、苏联安全部门和共产国际情报部门的秘密报告。有关毛泽东的档案中,还包括毛泽东妻子儿女的个人资料,关于贺子珍、江青、毛泽东的几个儿子,毛泽民、毛泽覃的妻子的个人档案等。

此外,潘佐夫版《毛泽东传》还在15份毛泽东特别档案的基础上,收录有68幅珍贵历史照片。在对毛泽东本人的刻画上,也从革命者、诗人、父亲、丈夫、“领袖”、“隐士”等多个视角进行解读,并试图回答“他的诗人性格究竟对他的政治生涯有何影响”、“他如何平衡信仰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普通读者关心的问题。整部《毛泽东传》力图冲破“美化”与“丑化”的迷雾,为读者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的毛泽东。

解密中苏关系

潘佐夫表示,研究这些档案令他改变了对毛泽东的一些看法。他发现,对毛泽东与斯大林和前苏联关系的一些常规看法实际上并不正确。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或者说,毛泽东从来就对斯大林和共产国际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但是随着苏联档案的解密,许多第一次公布于世的早期史料说明,这样的判断并不完全准确。在斯大林去世后,毛泽东开始逐渐偏离苏联模式。中国与苏联、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关系,或许是这本《毛泽东传》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潘佐夫认为,毛泽东不同于列宁和斯大林,他不仅是个敢于冒险的政治家,也是个民族主义革命家。毛泽东不仅推动了激进的经济和社会改革,也给中国这个从前的半殖民地带来了民族革命,因此他对毛泽东的评价高于对前苏联领导人列宁和斯大林的评价。他说,在毛泽东时期,中国成为了世界的主要地缘政治中心,政治上同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保持等距离,并因此受到国际舆论的更多关注。

精通俄英汉三语,曾有中国研究经历

亚历山大·V·潘佐夫现为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首都大学历史学教授,于1955年生于莫斯科,1978年在莫斯科国家大学亚非学院获学士学位,1983年在苏联社会科学院世界劳工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4年于同一研究所获历史学与比较政治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8年,他曾在中国山东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

潘佐夫本人精通俄语、英语和汉语,同时具备法语、日语的文献阅读能力。多年来一直从事毛泽东研究和毛泽东诗词的俄文翻译与注释工作,是海外毛泽东研究领域公认的专家。他的俄罗斯文化血统、西方教育背景和中国研究经历,使其能自如地在不同的文化脉络中寻找汇合点,从而以独特的方式透视毛泽东。特别是在描述和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时,他对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之间微妙关系的描述和分析,是一般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难以相比的。

外祖父曾是毛泽东传记的第一批作者之一

亚历山大·V·潘佐夫以《毛泽东传》纪念他的外祖父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爱伦堡(1902—1967)。格奥尔基是位汉学家,也是毛泽东传记的第一批作者之一。言及外祖父,潘佐夫说:“他的著作给了我巨大的勇气和灵感。”

在俄文版序言中,潘佐夫讲述了外祖父写毛泽东的故事:1934年的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爱伦堡是一位32岁的汉学家,媒体和学界的人都很熟悉他。尽管除了短期加入左派社会革命党之外,他什么党派也没有加入过,但他还是深受党内领导的信任,被称为“同路人”,得到非常好的对待。20世纪20年代初他甚至被派到中国,在那里领导共产主义运动。爱伦堡在《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过关于中国的苏维埃运动、中国共产党及其争取自由的斗争的文章,这些文章令人激动,令人印象深刻,也因此,当1934年秋天编辑部打电话找他时,他一点也不感到惊奇。使他感到有点困惑的是这次给他的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准备一篇详细的毛泽东传记。

潘佐夫介绍说,毫无疑问,他外祖父接到这个任务时,苏联舆论界对毛泽东的关注已经持续很多年了,“当时他同领导着中国红色游击队的指挥官朱德一样都是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但是到那时为止,关于这两位英雄人物,人们在描述的时候就好像他们是一个人似的,他们的名字也常常被混在一起提及。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明白,只有一个人——斯大林,才可能下达这样的任务。”

不管怎样,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对毛泽东的描述非常生动。毛泽东被描述为一位充满英雄浪漫主义、没有偏见的人,同时也是非常普通而朴实的人:出身“贫下中农”、“穿着农民的衣服、手里撑着一把雨伞的革命家”。

潘佐夫介绍说这篇传记于1934年11月发表,影响很大,一种气氛逐渐被营造出来。在这篇传记之后出现了其他作家写的关于毛泽东的文章、小册子和书,他们都把毛泽东写成领袖和朋友、忠实的战友和忠实于斯大林的学生。其结果,是到30年代末的时候,苏联人民已开始把毛泽东视为受压迫的中国人民的主要领袖。研究毛泽东的热潮迅速增长,直到60年代初,苏联新的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中断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友好关系。

作者专门写中文版序

在昨天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相关人员还在为该书紧张地忙碌着,与作者进行着最后的修订工作。

据出版社相关人员介绍,在2007年《毛泽东传》有了俄文版后,即引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关注;2010年出版社申报了选题;2013年,以不低的价格跟作者本人买下了版权,经过了3年多翻译,终于在今年送审,最终得以在8月底正式出版,首印3万册。

据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是根据俄文版和英文版译出的,两种版本略有出入,出版社的原则是:任何一种版本中有的而另一个版本中没有的文字,均译出;两个版本都有但细节表述上不一致的,以俄文版为准,因为俄文版是最初的版本,而今年5月刚推出的台版是根据英文版翻译的。

尽管已经进入印刷倒计时,但出版社人员仍在加班做最后的修订,他们将译者译后、编辑又改后的版本传给作者潘佐夫,潘佐夫要再次确认文字没有差错或者没有偏离作者的本意。对于这次《毛泽东传》在中国内地推出,亚历山大·V·潘佐夫非常开心而且重视,还专门写了中文版的序言。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嘉 供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