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的笔名

17.05.2014  08:49

  民国时期喜欢用笔名,当时文人的笔名风姿各异。

  民国时期的男性作家喜欢用女性化笔名。郭沫若用过“安娜”的笔名,茅盾用过“四珍”、“冬芬”的笔名。一些男性文人不仅给自己取女性化的笔名,还在后面加上 “女士”二字。茅盾有一个笔名叫“冯虚女士”,刘半农有一个笔名叫“范奴冬女士”,周作人有笔名叫“萍云女士”、“碧罗女士”,赵景深有笔名叫“露明女士”、“爱丝女士”,孙席珍有一个笔名叫“织云女士”。最有趣的是柳亚子这位老诗人,他居然也有一个笔名叫“松陵女士”。

  而一些真正的女性文人则取了男性化十足的笔名,比如女作家冰心,就以“男士”为笔名来写文章,真是个性十足。

  民国时期的男性文人用女性化的笔名,各有其因的,巴金用“欧阳镜蓉”这个笔名,是为了和当时的国民党白色恐怖进行斗争,不得已而为之。

  1934年初,巴金刚写完小说《爱情三 部曲》之三的《》,但是,《》在上海准备出版时,却被当时上海国民党当局的文化主管部门禁止出版。巴金便拿着《》到了北京,在他自己编的杂志《文学季刊》上发表。小说的名字改为了 《龙眼花开的时候》,巴金的笔名改成了“欧阳镜蓉”。这才通过了当时国民党当局的审查,使得《》终于得以发表。(据《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