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援疆东莞样本:九成人迁新居房价每平米900元

21.07.2015  12:03

第三师41团,东莞援建的保障房草湖镇东江花苑小区

第三师41团医院,援疆医生赖茂给当地群众看病

东莞援建的草湖镇生态南湖

高层声音

要抓住民生援疆这个根本,将坚持把改善民生和争取民心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根本任务,让当地百姓得到更多民生实惠。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谈民生援疆

民生援疆传递的是信心,带来的是希望。要做实事,务必要做一件、成一件,让群众真正看到、感受到对口援疆的成效。

——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谈民生援疆

东莞时间网讯 过去5年,如果给东莞援建师市列个清单,不是件容易事儿,但一组数字可以概括。

150个援疆项目、20540套安居房、23.48亿元资金,援建资金80%以上投入到民生改善中,确保了资金100%到位、项目100%完成、质量100%合格的“三个百分百”目标。

但这远远不够。

东莞援建这几年,是从人才到项目、从住房到就业、从教育到医疗等全方位援建,是从物质供给到精神支持、从基础铺垫到发展重塑的大提升。

莞版民生援疆,到底给师市群众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本报记者通过对第三师41团一个样本的立体扫描,勾勒出东莞民生援疆全貌。

安居

九成群众迁新居

购房价格900元/米2

远离故土、扎根南疆57年的袁新书、黄万秀夫妇,终于在四年前住上了安居房,用他们的话说,“在这么好的房子里养老,那是做梦都不曾想到的事。”

袁新书老人来自河南滑县,今年75岁,18岁进疆;黄万秀老人来自甘肃,今年69岁,12岁进疆。“从1958年开始,老家开始闹灾荒,我们被迫离家。”

根据老人的回忆,他们初到南疆时,比“不饿死”也强不了多少。“种棉花、种水稻,还得看天吃饭,因为风沙太大,造成产量极低。之前一直住的是地窝子,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  黄万秀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日子,摆了摆手,“不讲以前了,不讲了,想起来就心痛。你看现在的生活多好!我们要向前看!”

7月13日11时,记者走进了草湖镇东江花苑小区,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小区,郁郁葱葱的绿化,路边的分类垃圾桶,分别标明“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电池回收”,干净的水泥地面上没有垃圾。

袁新书、黄万秀就住在这个小区二期的C区4号楼。

这是一套三房两厅的房子,新款的家具、液晶电视再加上温馨的装修色调,显得极为和谐、温暖。“苦尽甘来了!这么好的小区环境、这么好的房子,之前也就在电视里见过。”黄万秀说,“我们也就只能想想!还是要感谢东莞的援建啊!小区很好,住得舒服,满意得很!”黄万秀老人介绍,这套超过100多平方米的安居房,一共花了13万元,国家还补贴了4万元。

袁新书和黄万秀刚结婚的时候,两个人加在一起的工资是66.52元;现在,每个月的退休金有5900元。“吃不完用不完,以后还会再涨呢。”黄万秀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据41团副团长王建军介绍,整个41团有7500人、90%以上人口入住了保障房,而保障房的价位为900元/平方米,“帮助我们解决41团职工买房难的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将团场职工由连队向城镇集中,促进团场城镇化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

求医

医院终于有了“疼痛科”  患者同比增25%

邹亿城的到来,填补了41团医院没有“疼痛科”的空白,也终结了“有疼痛、去喀什”的奔波史。

与很多团场一样,41团有许多离退休“老军垦”,腰腿疼、软组织疼痛和脑血管后遗症是“常见病”。

“以前病有疼痛要跑到喀什,来回不仅路途遥远,花费也很大。”当地一位患者告诉记者。今年,东莞第五人民医院医生邹亿城到41团医院开设了疼痛康复理疗科新业务,一举解决了当地老人疼痛问题。最多的一天,他要为50多位老人进行针灸理疗。

邹亿城定期要去各村镇义诊。最让他感动的是,维族朋友每次都送给他馕和水果,“民族同胞淳朴而热情,让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人感到温暖。”三师门户网上有一段话这样评价邹亿城:疼痛理疗科从无到有,从简单理疗到疼痛治疗、康复治疗等服务项目,为广大团场患者及时解除了病疼。

然而,对于41团医院党委书记杨明来说,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在有限的援疆时间里,如何打造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成了邹亿城和援疆同事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刘建成了“学徒”,他是专门跟着邹亿城学习的当地医生。杨明说,援疆专家通过言传身教和手术带教,为41团医院注入了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规范了诊疗规程。

41团统计显示,援疆医生到来后医院收治患者同比增加25%,尤其是团镇医院增设了康复理疗科、口腔科、妇产科等科室。同时,援疆医生累计参加义诊活动6次,累计接诊人数2400人次。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常委、副师长、广东省前指副总指挥黄少峰告诉记者,这是东莞援疆“三个结对”战略之一,通过对师市每个医疗卫生机构派驻具有特色专科或专业特点的柔性医疗人才,提高其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乐业

开创团场新产业

人均收入翻一番

经过5年、数亿元的援疆资金投入,41团由过去的土房遍地蜕变成一座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小城。这里,水、电、路、气、网、车一步到位,学校、医院、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应有尽有。

短短数年,团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了当地媒体数十次报道。然而,视觉变化以外,还有那些看不到的变化。

41团,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部边缘的喀什三角洲盖孜河冲积平原上。多年前,“只知农牧,不识旅游。”

“过去41团只有一个产业,就是农业。”7月16日,副团长王建军告诉记者。

一个产业变革在5年前发生。

在东莞援疆的推动下,41团已经引进和正在引进汇源果汁等企业15家,新建各类“生态园”、“观光园”、“休闲园”50家,新建温室大棚119座、养殖基地5个。

“过去,我们100%是农业,如今一半是农业,一半是旅游业、服务业。”王建军说。如今,生活在41团的人们正逐步改变惯性发展思维。旅游业、服务业对当地税收的贡献,对百姓致富正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们人均年收入翻了一倍,达到了两万多。”当地一位干部说,近几年,41团人口数量增长了三分之一,由过去的6000人增加到8000多人。

东莞援疆,不只“输血”,还能“造血”。而发展服务业、旅游业已成为41团的共识,成为周边团场学习的样本。

问学

41团有了首个学生乐队  学生考分普涨

东莞援疆教师姚伟改变了三师少年陈阳阳对音乐的态度:从刚开始不喜欢、排斥,到慢慢喜欢、期待……这位新疆农三师图木舒克市41团学校五年级的学生在作文里称赞姚伟是“用生命在指挥和教育的老师”。

姚伟来自东莞市茶山小学,是东莞通过“飞地人才计划”引进到41团的柔性人才之一。凭借出色的业务本领,姚伟被聘任为41团学校音乐教研组组长。去年12月,当他了解到团场的孩子向往音乐、但缺乏训练器材时,马上联系自己的原单位茶山小学,给41团中学捐赠了一批竖笛和教学资料,在学校开展学具乐器进课堂的推广活动。

姚伟还记得,有几个维吾尔族学生天生乐感好,但是在演奏竖笛时,把握不好气息经常吹破音。他就利用课余的时间给他们单独训练,指导吹奏乐器气息的控制及正确的呼吸方法。现在,这几个维吾尔族的学生成了每个声部的中坚力量。

今年六一儿童节,陈阳阳在姚伟的带领下,与另外52位各族学生组成乐队,获得市教育局举行的中小学文化艺术节一等奖。校长郭维明激动地说,“我们就缺姚伟这样的能人,让学校的素质教育得到很大提高。”

这只是教育援疆的一个缩影。黄少峰将教育援疆喻为“沉淀的文化”,因为教育不可能一时间就呈现出成绩的变化。通过实施“广东三师教育系统结对帮扶全覆盖”计划,在对口三师七市中遴选一批学校,与三师基层团场中小学建立结对关系,促进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一对一”教育结对交流,使当地受援学校考试分数普遍上涨了5-10分。

据东莞援疆干部、第三师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兼41团副政委覃春介绍,“飞地人才”计划先后推动123名像姚伟、邹亿城一样的柔性人才进疆服务,同时也带动当地教师、医生交流学习,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提高当地的教育、医疗质量,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