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三农”善莫大焉

20.06.2016  17:49

  本报18日报道,新常态下,蕉岭农林产业正借助“长寿乡”和“富硒土”优势朝现代农业加快转变。蕉岭县气象部门紧跟形势,通过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县项目,丰富气象为农服务内容、深化服务路径、着力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如今,历时三年的专项建设已顺利完成,而蕉岭气象为农服务却并未降温。

  早在2014年,蕉岭就被中央财政部、中国气象局确定为2013年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县。蕉岭种植户享“直通式”气象服务,不仅展示了气象工作服务“三农”的美好前景,也给出了这样的启示: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需要跟进与之相匹配的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气象服务如何更好适应“三农”新常态?蕉岭种植户享“直通式”气象服务的经验表明,构建有效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机制至关重要。当前农业仍然是最易受气象条件影响的脆弱行业,农民仍然是最需要提供专业气象服务保障的群体。气象服务“三农”,需从完善气象服务机制着手,在组织指挥环节,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确保及时防范、处置气象灾害;在具体实施环节,有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在日常农事中,及时发布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形成了气象防灾减灾的常态化服务,确保农民避害趋利,化解风险。

  气象工作适应“三农”发展新常态,提供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不可或缺。在这方面,蕉岭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已经走进田间地头,为我们树立了典型。比如,长潭镇堑垣村农业基地,早在几年前就为水稻示范田安装了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气象工作人员通过立标识牌、安装电子显示屏、气象自动站、实景观测系统,可实时了解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打通了气象灾害防御、气象为农服务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

  当然,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还需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多直通式、精细化和个性化气象服务,实现“互联网+气象+农业”高度融合。只有加快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运行机制,气象服务才能更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常态。

  ■ 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