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麻涌打造国字号生态湿地名片

11.09.2015  09:33

■近年来,东莞 投资 150多亿元建成37座二级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截污管网1200公里 本报资料图 杨泽彬 摄

■穗丰年水道景观节点

东莞时间网讯 投资150多亿元建成37座二级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截污管网1200公里,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从2006年的12.9%提高到2014年的77%……这样的投入来自于一座地级市,这样的治水力度来自于东莞,而这样的历史性跨越,来自于现实的严峻挑战和人民的强烈期盼。

过去数十年间,工业化突飞猛进,曾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土小县,在推土机、生产线和办公楼的强力推移下,“老东莞”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记忆。

传统工业文明的局限,无法解决潜在的“生态危机”,更不是市民的最终归宿。因为,物质丰富并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干净的水、宜居环境却是幸福的必备元素。于是,东莞有了自己的破局抉择:建设生态水文明。

几年前,东莞开始运笔:于是,“美丽东莞”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于是,年产5万吨以下的小规模造纸企业被全面关闭;

于是,2014年建成37家污水处理厂处理量为9.95亿吨,削减COD12.8万吨、氨氮1.39万吨,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从2006年的12.9%提高到2014年的77%。

这是一次反思,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一次理性审视;这是一次超越,对绿色GDP发展观的坚定确立;这也是一次回应,对东莞群众的一枝一叶充分关情。而这一切,让东莞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跨越。

一种观念:

描绘出东莞水系里的碧色

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路程,可以说,让东莞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发达国家数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也集中出现。

怎么办?

生态文明建设无先例可循,需要的是创新的勇气和坚持的恒心。在这样一张白纸上,东莞探索着生态水文明建设融入产业各方面和全过程。摸索一条不牺牲环境也照样发展的独特“道路”,而过去几年东莞色彩,是描绘在水系里的碧色。

这条路,让东莞严格建设项目审批。严格落实省政府的要求,禁止重污染项目落户。实施总量前置审批,对超出排污总量的镇街,禁止建设除循环 经济 外的项目,凡未明确总量来源的项目一律不批。尤其在石马河流域,近十年来没有审批新建1个重污染废水项目。

这条路,让东莞推进重污染行业入园整治。环保专业基地建设关系到全市重点污染企业整治以及产业布局优化工作的推进,麻涌电镀、印染基地已投入试运行,具备接纳企业搬迁进驻的条件,对146家重金属排放企业进行达标监测,督促电镀企业按照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达标整治。

这条路,让东莞引导污染企业退出。实现年产5万吨以下的小规模造纸企业全面关闭,对自愿搬迁入环保专业基地的企业给予2011-2013年3年在我市共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市地方留成的50%补助奖励。

这条路,让东莞全面整治水乡经济区,引导  “两高一低”企业全面退出。纳入今年引导退出计划的造纸企业共54家,已完成停产53家;纳入今年计划引导退出的电镀、漂染、洗水、印花、制革等企业共47家,已关闭或取消污染工序13家。从今年5月份开始,我们全面加强了水乡地区“两高一低”企业的执法监察、监测频次,通过强有力的执法手段推动退出。

这效率,体现在“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的制度安排中。

这效率,体现在“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看到碧绿的水”的制度导向中。

这效率,体现在“对各级各镇街终身考核制度”的制度创新中。

这一切,让东莞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跨越。

一个力度:  投资逾150亿建污水处理厂

这样的力度:全市投资150多亿元建成37座二级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截污管网1200公里;

这样的水准:污水处理设计总规模达到258.5万吨/日,启动实施了石碣沙腰污水处理厂等11个项目的新改扩建工程;

这样的效果:削减COD12.8万吨、氨氮1.39万吨,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从2006年的12.9%提高到2014年的77%。

短短数年间,因这一份化解资源供需矛盾、治理水环境的精彩“东莞答卷”,让这里的水色逐渐回归到了她原本的色彩。

改革开放之后,东莞经济高歌猛进,但“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使资源难以支撑、发展难以为继。于是,治理水环境,万众一心、步步前行。

数年间,这份工作的力度,体现在完成指标任务的担当上,体现在一个个保障饮用水安全的举措上。

优化供排水通道,构建安全供水格局。全面加强沿江排污口管理,禁止在东江水源地、各水库新增排污口,原有排污口实行全部关闭。

推进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推进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工程建设,构建以东江水源为基础、境内水源调蓄补充的多水源供水格局,提升全市水源储备应急能力,一期工程已于2015年5月建成通水试运行。

开展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专项执法行动。整治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排污问题,制定了饮用水源水质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成立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构。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开展定期监测工作,从2009年起每年6月份进行一次109项全分析。

推进跨界河流综合整治。东莞运河市区段水质24个项目均达到Ⅴ类水质标准,污染程度明显减轻,基本消除黑臭现象。在持续推进东江、运河、饮用水源、入海河流、近岸海域、水库水华等地表水常规监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典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备用水源考核监测。

这些力量,来自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高度。

这些举措,来自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厚度。

这些成效,来自于淘汰落后产能、升级产业结构的实践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