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界水体综合整治见闻:象洞生猪养殖场百日内全清退

11.07.2016  11:16
象洞溪流域生猪养殖业污染整治问题还于2008年被国家环保部挂牌督办。“农户已经习惯了这种致富方式,让他们全面退出生猪养殖阻力很大。”经过综合整治,象洞溪流域水质明显好转。记者从象洞镇提供的一组数据看到:2015年上半年象洞镇羊角电站出省断面水质氨氮均值为31.

象洞镇洋贝村拆除的一家养猪场。 (钟小丰 摄)

象洞溪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村民退出生猪养殖后,发展起特色种植产业。

  编者按:今年3月,福建与广东签署了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广东拨付福建2亿元作为2016至2017年汀江-韩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资金。由此,广东福建两省共同推进跨省界水体综合整治行动全面展开。我市受跨省界影响的主要有“三库一河”(长潭水库、多宝水库、横水水库、松源河),污染源为福建武平、永定等地区的畜禽养殖、生活污染、石材加工等。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武平和永定,探访源头整治及跨界河流水质改善情况。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三篇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本报记者  练海林

  受上游福建省武平县象洞溪流域生猪养殖、生活垃圾等污染影响,蕉岭多宝水库入库水质长期为劣Ⅴ类。多宝水库属韩江上游,保护其水质对确保梅州、汕头、潮州、揭阳四市1900多万人的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跨省界水体综合整治行动全面展开后,象洞溪流域的生猪养殖场污染整治情况备受社会关注。记者跨界调查第一站便是养殖场最为集中的武平县象洞镇。

  象洞溪是象洞镇境内唯一一条河流,从上而下共经过新岗、富岭、沾阳、联坊、宫坑、东寨、洋贝七个村。下游洋贝村,距离蕉岭多宝水库仅约4公里。在象洞溪洋贝村段,记者发现溪流无异味,较为清澈,两岸也看不到养殖场直排的污水口。

  位于洋贝村的万家良种场,曾是当地最大的生猪养殖场,也是直排象洞溪最为严重的养殖场,高峰时有养殖户14户,猪舍面积1.3万多平方米,生猪存栏约9200头。记者采访时看到,养殖场内大片的猪舍已经拆除,此前臭气熏天的地段如今也仅是偶有余味。“14户生猪养殖户已经退养10户,其余养殖户也将于近日退出。”负责洋贝片区养殖整治的武平县国土局副局长练进生说。

  溯溪而上,沾阳、联坊段的象洞溪清澈见底。据悉,象洞镇自1992年起在全县率先发展生猪养殖,至2008年全镇生猪存栏一度超过15万头。此前,因缺乏科学规划,生猪养殖业无序发展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致使象洞溪出境水质长期达不到Ⅲ类水的要求,氨氮、总磷、COD(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出现超Ⅴ类。象洞溪流域生猪养殖业污染整治问题还于2008年被国家环保部挂牌督办。

  象洞镇党委书记王德贵告诉记者,今年3月两省签署“治水”协议后,武平县举全县之力开展象洞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百日会战”,抽调县直部门260名业务骨干脱钩原单位,全天候驻各片区开展工作。目标是从5月15日起用百日时间,全面关闭象洞溪沿河7个村近36万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场,打造“无猪带”。至目前,上游新岗村已经全面退出生猪养殖,其他6个村的清退工作也正加快推进。至6月20日,该镇已签订关闭拆除协议745户、面积25万多平方米。

  “农户已经习惯了这种致富方式,让他们全面退出生猪养殖阻力很大。”王德贵说,为了保障农户利益,该县设立“转场扶持项目”,以“企业+农户”的模式,抱团成立特色种养基地,发展特色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和引导,大部分农户都已顺利实现转场。

  为保障象洞溪水质,象洞镇还建设了一座日处理能力1000吨的地埋式污水处理站、两个分级处理站、三个生态湿地,满足全镇1.7万人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杜绝污水直排。

  经过综合整治,象洞溪流域水质明显好转。记者从象洞镇提供的一组数据看到:2015年上半年象洞镇羊角电站出省断面水质氨氮均值为31.622毫克/升,今年5月31日下降至7.00毫克/升;从COD检测情况看,今年4月9日检测为57.2毫克/升,5月31日下降至43.62毫克/升;从总磷检测情况看,今年4月9日检测为2.14毫克/升,5月31日下降至1.11毫克/升。目前,新岗支流水质已达Ⅲ类水要求,富岭支流水质达到Ⅳ类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