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军”如何工作,又如何能捧红一部影视作品?

14.01.2016  13:00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万万没想到:西游篇》两部西游题材的电影在过去一年的电影市场上抢足了“风头”。前者创造了9.56亿的内地动画电影票房新纪录,带起了一阵久违的国产动画讨论热潮;后者则在普遍被看好的情况下,在贺岁档“意外”地遭遇了冷遇。

除了票房表现,还有一件事能把这两部电影联系起来,在《大圣归来》热映时,出现了一个叫“自来水”的词--是指看完觉得电影好,完全凭自己意愿推荐电影的人,与它对应的是被请来的“水军”;而《万万没想到》上映前,有人发现在《唐人街探案》的豆瓣评论中出现了不少《万万》的好评,被怀疑是“水军刷错了片子”。

正因为这两件事,“水军”成为过去一年电影行业讨论的热门话题。

不同的人对水军的定义不同,使用方式也大相径庭。那些对自己作品不太自信的电影公司会事先准备水军,以便制造更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有些人“迫”于竞争压力试图用水军黑对手;有些人站出来说,他们为了不让自己被对手黑需要靠水军来“正当防卫”……在他们眼里水军有黑、白之分。而另一边,每一党水军都称自己也有职业操守,分得清黑白,他们只负责满足客户的需求,但客户有时的需求大致又分为“正、反两种观点”。

这些客户之间互相指责,有的占了便宜偷着乐,他们的作品成了大“热门”,炸子鸡般红了起来。而大多数人似乎都成了受害者。保不齐,那些即使现在偷着乐的,未来可能也会成为受害者。

这就是人人作恶,最后失去市场标准的经典故事。现在,一些“热门”影片的票房(收视率)表现无论太好或太坏,都或多或少会被认为是“雇佣了水军”或被“水军”黑了。用户的需求在不断增多——更具体、更细分,因而水军刷评分、刷口碑的手段和技巧也得以与时俱进。这一切是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又如何堕落至此?

网络社区与水军之间的博弈

几乎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有水军的身影隐藏其中,有时分好几波,有时“敌对”双方会同时出现。现在看电影(电视剧)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却越来越难再获得“真实”的观影(剧)体验交流。

作为国内的两大影迷社区,豆瓣电影和时光网一向被视作广大影迷们最信赖的两块阵地,豆瓣电影的“电影评分”更一度被公认为行业权威,很多人以此作为观影(剧)指南。

比如知乎上一位叫杨学海的用户就十分依赖豆瓣电影评分,他说自己大部分时候是靠豆瓣的评分来决定看不看一部电影:8.5分以上的没看过的不多了,有了果断看;8-8.5的有漏网的,果断或收藏看;7.5-8分的看看评价后决定,也看(国外)IMDB的评分;7.0-7.5的,如果是国产的考虑下,国外的再去看看IMDB的评分,不高就忽略了;7.0以下的基本忽略了。

然而最近这几年,豆瓣多次被诟病“平台成了水军阵地”。针对种种质疑议论,以往豆瓣电影从来没有予以过回应。最近一次“水军风波”又密集发生在2015年年尾。12月18日,豆瓣的创始人阿北(杨勃)发布了一篇《豆瓣电影评分八问》长文,回应了网友对“豆瓣电影评分”的一些质疑,回应的问题包括:水军是怎么回事?豆瓣评分可刷吗?豆瓣评分是谁定的?为什么我喜欢的/我讨厌的/我拍的/我导的/我投资的电影/电视剧会在豆瓣上的评分低得/高得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