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被水母蛰伤后麻痹肿胀缺血变黑 右手险废

08.10.2014  16:46

图自香港《星岛日报

  中新网10月8日电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被水母螫伤后果可大可小,有港人在海滩游泳时被水母螫伤,右前臂和右脚立即红肿,数日后右手开始麻痹、肿胀,甚至全无知觉,手指因缺血而变黑,要接受大规模皮肤移植和整形手术,最终右手只能恢复部分活动能力。

  据报道,事发在去年7月,该名31岁香港男子在泰国海滩游泳,期间右前臂和右脚突然感到剧痛,并立即出现红肿等过敏反应,怀疑被水母螫伤。他上水后即以清水冲洗刺痛部位,涂上药膏,然后在当地医院留医。

   须皮肤移植兼整形

  伤者翌日返港,随即送到韦尔斯亲王医院矫形及创伤科跟进,但情况急转直下,伤口多处有病灶斑丘疹;其右手在螫伤后第四天更开始麻痹、肿胀,皮肤转为青紫色,甚至全无知觉。

  虽然伤者当时立即接受筋膜切开术和多次清创,手指仍有缺血问题,多只指头也因为坏疽而变黑,其后要从大腿内侧移植皮肤,进行大型重建手术。右手在9个月后恢复部分活动能力。

  负责研究的医护人员在最新一期《香港医学杂志》指,全球有超过2000种水母,当中约70种对人体有毒性,螫伤后病征较迟出现,但病情可以恶化得很快,包括出现肠胃不适、心跳停顿、呼吸困难等;其余大多只会引致患处有轻微反应,如皮肤红肿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全球三起 港属首例

  报道说,全球文献迄今只记载过3起水母螫伤引致严重肢体受伤的个案,而涉及港人的病例尚属首次。

  研究人员特别提醒,香港四面环海,不少人喜欢出海进行水上活动,建议可穿保护较佳的鲨鱼衣游泳。

  如果不幸被水母螫伤,伤者应立即上水,并以海水冲洗伤口,小心移除黏在伤口的水母残骸后,再以冰敷或抗组织胺控制病情,然后求医,勿涂抹酒精、醋、尿液,或者用清水冲洗伤口,否则病情可能恶化。

  目前医学界对水母螫伤并无统一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建议,如果伤口开始出现缺血性病征,首要做好伤口保温,将受伤的肢体放置在心脏水平以下,避免过度包扎伤口;并补充足够水分,勿饮用咖啡或茶等饮料,否则可引致血管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