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宁路永庆坊微改造引热议 专家建议:让社会组织充分参与

17.03.2017  11:14

微改造后,永庆坊房屋的屋顶设计独特,使景观与社区北面的高楼形成过渡,不至于显得突兀。记者谭庆驹摄(资料图)

去年由万科打造的“恩宁路永庆坊”项目备受多方瞩目,这是广州市多年以来第一个由大开发商注资打造的旧城微改造项目。昨日,一场由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历史街区微改造论坛上,与会者对这个案例展开热议,有赞有弹,部分专家建议,微改造应该让社会组织充分参与,以增强各方利益主体的协调性和互动力。

微改造是否要改功能?

永庆坊位于永庆大街,不足1万平方米,涉及颇多危旧房。去年,万科进驻后获得15年的运营权,将其打造为“创客小镇”。改造之后,原来的民居功能转换为商业功能。

万科与会的负责人说,做永庆坊项目,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建筑本身的改善、文化的提升、经济层面以及社会层面的问题。该人士说,永庆坊有些居民拿了补偿之后,搬到更舒适的居住区,也有一些已经搬走多年的居民,改造之后回来反复拍照,认同他们重新打造的这个老街区。

不过,文保民间组织、省城风物的成员叶嘉良认为,永庆坊的改造方式是个案,而不是应该推广的“试点”。他认为,项目改造为旅游区域值得商榷,在他看来,微改造是改善环境,而非完全改变街区功能。

而住在永庆坊附近的荔湾区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梁东却认为,改造之前永庆大街一带的内街内巷犹如废墟,而改造之后,他习惯了晚饭后去那里散步,享受环境和传统文化中的夜色。他建议,应该将永庆坊周边的粤剧博物馆等区域都纳入连片的微改造范围。他说,西关的一些老街区,通过微改造和产业导入,让房子焕然一新,可以同时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社会组织应充分

参与微改造

论坛现场,永庆坊项目的原住民马女士说,项目改造为她带来不少烦恼,家中3个窗户被周边新增的建筑部分遮挡,大为影响通风采光。另一名居民也“吐槽”,由于改造,导致她家厨房“变臭”。

知名文保专家汤国华更是通过PPT讲述的方式,展现他眼中关于永庆坊项目的不少“bug”,比如:改变麻石街传统的铺地法,改造的建筑加高、遮挡了邻居的窗户等。他一边演示,马女士和她的街坊们一边端起相机不断“咔嚓”。

不过,全国文保评审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郑力鹏却认为,像永庆坊这样的项目,很难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只要有人去做,一定有人被骂。他提醒人们要意识到,三旧改造、城市更新是必须要付出代价的,“旧村改造大家高高兴兴分好几套房,但代价就是祖祖辈辈留下的土地永远没有了”。

当被媒体问及如何考虑在改造过程中居民参与的问题时,万科现场一名与会负责人说,一直都有与居民互动,城市更新存在难题,主要是政府、企业、权属主体三方根据各自逻辑要达到平衡并不容易。她说,在改造中,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包括片区是否要做到功能提升和功能替换,更多是政府和居民考虑,而不是企业考虑的问题,企业的角色更多是执行者和参与者。

恩宁路永庆坊是广州第一个微改造项目,有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很正常),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比别人有更多困难”,这位人士说,罗马并非一天建成,一方面广纳建议,另一方面也希望社会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改造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不足。她说,以后有类似项目,在项目前期阶段,也希望更加充分听到各方声音,这样才会更好。

在旧城微改造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尊重民意?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专家建议,前期深入、充分的沟通非常重要,有专家认为,通过永庆坊的案例好好总结,在未来的微改造中更加广泛全面征求公众意见,微改造会做得更好。

也有不少专家认为,在老城微改造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充分参与不可或缺,政府部门应该做一些优化公建配套、提炼历史街区文化内涵的工作,而微改造的其他组织工作不妨考虑放手让社会组织充分参与。

(记者张艳芬 实习生戴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