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中华毛衫名镇”华丽蝶变进行时

16.11.2015  15:31
从10月中旬开始,龙湖区外砂镇龙头村家家户户都比往常要忙碌许多,为了备战商机重重的“双十一”,这个位于“中华毛衫名镇”的村庄几乎集体行动,线下加单、生产、备货,线上宣传、促销、上新。

    

    从10月中旬开始,龙湖区外砂镇龙头村家家户户都比往常要忙碌许多,为了备战商机重重的“双十一”,这个位于“中华毛衫名镇”的村庄几乎集体行动,线下加单、生产、备货,线上宣传、促销、上新。而不仅龙头村,如今的外砂镇内不少企业依托当地雄厚的毛衫产业基础,顺应潮流,主动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装了强劲的引擎。

    创新

    树起潮式工艺毛织旗帜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外砂人创造性地把潮汕地区传统的“勾花”、“钉珠”、“刺绣”等工艺糅合到了机织技术之中,使毛织服装从“保暖内衣”走向“时尚外衣”,完成了一次质的跨越,并由此树起了一面潮式工艺毛织服装旗帜。匠心独运的外砂毛织业界通过运用科学技术和新理念对底蕴深厚的潮汕文化不断进行研究、挖掘,以“梳理渊源”为主导,创造性地把国际流行的时装性和实用性设计糅合到潮汕传统设计理念中来,使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外砂独具潮味特色的毛织服装以工艺精细、款式多样而赢得了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产品70%销往欧美、中东及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使外砂毛衫产业是汕头最具代表性的产业集群之一。

    连年来,外砂镇先后被广东省认定为“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外砂潮式工艺毛织服装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被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纺织服装业商会授予“中华毛衫名镇”称号。目前,全镇共有专业生产毛织服装企业16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毛织企业38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拥有“发运”、“蛐蛐”等4个省名牌产品,以及“发运”、“来尔华得”、“欧尔来华”、“智迪”等6个省著名商标。今年前三季度,全镇毛织服装业产值达到37.87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近六成。

    求变

    实施“互联网+”打造“潮织产业带

    然而,随着近年来外贸市场持续萎靡,加上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迅速崛起,传统商业模式下运营的潮式毛织产业受到极大冲击,面临着较大的发展瓶颈。在国内业界已享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外砂毛织业没有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上沾沾自喜,而是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商机,踏着时代前进的鼓点奋力发展。

    去年以来,外砂镇直接注册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企业已有6家。外砂的工业企业从原来只从经销商处承接订单,发展到如今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积极探索传统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模式,商业企业也已经形成实体店与网络销售并举的经营模式。  

    在324国道外砂段,矗立着一座显眼的明黄色建筑,这是龙湖区潮织商会所在地。这座并不十分宏伟的建筑里,拥有创业孵化基地、O2O展厅、办公场所、培训教室、洽谈室等设施,满足了当地企业发展的一条龙服务需求。今年6月,汕头市龙湖区潮织商会宣告成立,开启了潮式毛织“抱团+电商”发展的新模式。在商会开设的800多平方米的产品展厅里,展示着近200家外砂企业设计制造的3万款最新款毛衫,在刷新了记者对于“毛衫王国”时尚指数认识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外砂毛织人的凝聚力和创新力。而商会在去年10月份上线的“毛织巴巴”网站,汇集了外砂镇200多家企业的特色毛织产品,来自全球的客商只要轻点鼠标,便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到最新款的外砂毛衫,并迅速与生产厂商取得联系。“做毛衣就上毛织巴巴”,外砂毛织人正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客商展示着外砂毛衫的魅力。

    龙湖区潮织商会秘书长王宣伟告诉记者,商会由外砂镇数百名潮式毛织企业家共同携手组建。这些企业通过商会这一平台,无私分享,实现企业间信息、资源、市场互享,抱团整合毛织服装产业链条,尽力打造“潮织产业带”。他们将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个市场,依靠建设“毛织巴巴”等网站进行电子商务多元化展示、一站式销售,进一步提高外砂毛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商会还在会址建立了外砂毛织创业基地,鼓励支持当地青年人大胆创业,使商会作用日益凸显。而与商会会址隔路相望的外砂毛织批发市场目前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计划明年年中建成投入使用。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