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日报编辑部、汕头供电局联合举办“走进电网·巡线之旅”活动

23.11.2015  03:14
汕头日报编辑部、汕头供电局联合举办“走进电网·巡线之旅”活动,媒体人“变身”电力巡线工“上山下海”,第一次近距离了解电力巡线作业的艰辛和他们背后的感人故事。

    

    飞翔的架空线、屹立山间的“巨人”杆塔、潜行海底的过海电缆隧道,每天,这些巨大的电网从天上、地下将能源源源不断送进城乡大地,点亮千家万户。21日,一场别样的探寻之旅揭开了这个神奇面纱。汕头日报编辑部、汕头供电局联合举办“走进电网·巡线之旅”活动,媒体人“变身”电力巡线工“上山下海”,第一次近距离了解电力巡线作业的艰辛和他们背后的感人故事。

    活动的第一站来到位于潮南区500千伏海胪甲乙线N65塔基附近。记者跟随巡线人员爬行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汕头供电局输电线路班班长张奕杰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没有路,都是巡线人“披荆斩棘”开出来的。深入山林巡线是每天必须、也是最普通的工作,因为110千伏至500千伏架空线路长度大约1500公里,所以,线路班每个人一天平均要走6公里左右。而一到中高考、春节、清明等保供电重要节点,巡线人员还需多次加强巡线,有时还会驻守重要线路,随时待命,一点都松懈不得。

    随后,来到500千伏海胪甲乙线N60+1耐张塔立塔点的建设工地。据介绍,这里是汕头最高电压等级电力杆塔,建设这个杆塔的目的在于提高输电线路的抗台风能力,减少线路事故发生时对国道及所跨越高压线路的影响,因此必须对500千伏海胪甲乙线进行防风改造。在整个抗风加固工程完成之后,巡线人员就会登塔沿着架空线路进行检查验收,“就好像‘走钢丝’一样。

    当记者正在感慨杆塔建设付出的艰辛时,一架小型四旋翼无人机飞到了大家的头上。在巡线人员的操控下,它携带着高清摄像机飞到了100多米高的铁塔上空,实行全方位、多角度实时观测拍摄。巡线人员告诉大家,无人机的“任务”主要是故障查找、缺陷定级、日常巡视,特别是在故障巡查的时候,人员无需到达导线底下。在发生地震海啸等大灾害,陆路无法到达倒塔、断线点时,巡线人员也会用它来勘查灾情。

    下午,我们来到位于市区珠池港码头内、潜藏在海底约35米深处的过海电缆隧道。沿着狭窄的井下楼梯,汕头第一条跨海电缆隧道工程的“真容”展现在眼前。汕头供电局输电管理所电缆班技术员余阳澄介绍,海底隧道建成于2011年,是当时国内已投运的最长、工井最深的过海电缆专用隧道,也是南方电网第一条过海电缆专用隧道。它的建成投产确保了华能汕头电厂1200兆瓦电力的外送,优化了汕头电网结构,提高了对负荷中心的供电能力。

    汕头市各大媒体、省驻汕新闻单位、各大门户网站以及市民和客户代表约60人参加了昨天的巡线之旅,并对活动给予了积极评价。大家认为,组织这样的活动让人开了眼界,“”背后这么多动人故事都是极为珍贵的新闻素材,下来将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报道,展现汕头电力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