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汕头创造的9个“广东率先”

24.12.2015  11:02

汕头研制出我国首台凹版印刷机

创建于1989年的“汕樟轻工”,是汕头市最早创办的企业之一。据时任汕樟轻工机械厂厂长的李丽辉回忆,那时中华大地未曾有过一台中国人设计制造的凹版印刷机,他与印刷机技术的领导人王镇臣以及厂里全体成员开始了异常艰难的产品研发之旅。

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都没有任何前车之鉴,也没有成功模式可以效仿。研发团队历经无数个日夜,废寝忘食,艰难地学习国际先进技术,不断地研发、攻克技术难题。1990年,“汕樟轻工”终于成功研发生产出第一台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YS凹版印刷机,标志着中国凹版印刷机辉煌诞生。

1996年,“汕樟轻工”又成功研发生产出中国第一台智能化、自动化的凹版印刷机,推动了国内印刷包装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台印刷机器的成功研发在科技领域里得到了高度的认可,被列入了国家“九五计划”,陆续获得了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奖、国家科技部火炬优秀项目奖等重大奖项。

置身于科技时代变革的前沿,“汕樟轻工”紧接着向智能化更高、速度更快的自动化控制凹版印刷机进军。2009年,“汕樟轻工”与德国西门子合作,研发出了每分钟可以印刷400米的中国第一台直驱式传动伺服控制凹版印刷机,成果震慑业界。

至今,“汕樟轻工”已有3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拥有22项专利技术,承担8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5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15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获广东省科技奖6项、汕头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0项。

诞生我国首台石油气梭式陶瓷窑炉

1991年9月,汕头经济特区建业陶瓷工业有限公司在引进日本和中国台湾技术的基础上,研发成果的以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梭式陶瓷窑炉,通过汕头经济特区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鉴定。据当时广东省科技情报所检索中心检索证明,这种以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无匣烧成梭式陶瓷窑炉,在国内尚未独家研发生产,属全国首创。该技术还先后荣获1992年度汕头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5年全国新技术新产品交易会金奖。

时任汕头经济特区建业陶瓷工业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高级工程师忻元华回忆,当时公司从日本引进两台小型陶瓷厂窑炉,并把吸收、消化及实施石油气梭式陶瓷窑炉国产化的任务交给以其为首的技术攻关团队。

接到任务后,团队成员整体泡在车间的窑炉里测气压、气量,看氧化和还原效果,每窑用气量等,同时对日本梭式陶瓷窑炉窑车结构进行了改造。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不断探索研发,第一台新型国产化石油气梭式窑终于“新鲜出炉”。

该窑炉虽以进口设备为蓝本,但经过企业吸收、消化和改进,具备了更加节能的优点,特别是消除了以前旧式窑炉烟囱喷吐黑烟、污染环境的状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此后,汕头经济特区建业陶瓷工业有限公司成立建业窑炉公司,专为陶瓷厂设计建造石油气梭式窑炉服务,使以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梭式陶瓷窑炉在全国得到普及。

汕头企业夺中国印刷线路板之冠

1988年,汕头超声印刷版公司在第一届全国印刷版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一名。1991年,在第二届全国印制板质量评比中,汕头超声印制板公司又以唯一一家获得测评满分100分的绝对优势蝉联第一名。汕头超声印制板公司在全国多项技术上领先,被誉为“中国印刷线路板之冠”。

据时任汕头超声电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大淳介绍,1985年初公司筹办之时,国内已有几家大厂引进来了国外印刷版生产线。但因为没有成熟掌握技术,而且缺乏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这些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和技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

为了避免重蹈这些企业的覆辙,超声公司按照“四新”方针,引进成套新设备,采用新的管理制度,招收新的员工,聘请新的厂长。经过努力,1985年7月刚动工建设时,当年年底即建成投产,整个建设过程仅用了半年时间,比当时国际先进企业的同等工程快了近3个月。

1992年,汕头超声印制板公司成功研究开发出国内首块20层的多层印制板;1999年成功开发出国内行业首款手机印制板,该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移动通信国产化专项,并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2000年相继成功开发出国内首款一次积层HDI印制板(高密度互连印制板)产品和首款二次积层HDI印制板产品;2003年在国内行业率先形成HDI印制板规模化生产能力。此后,汕头超声印制板公司又连续创造了多项国内行业第一。

国内首创“防火玻璃幕墙单元

广东金刚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金刚玻璃,是国内首创的防火玻璃,不但蜚声海内外,更为我国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提供技术基础,引导行业走向,带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升级和发展。

2012年9月25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播出《超级建筑(二)》,讲述了当今国内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632米),是中国人第一次把建筑物建到600米以上。上海中心大厦是业内公认的高难度、高标准工程,无论是其所处位置还是结构复杂的特点,都使其立项之初备受关注。

上海中心大厦首次使用了在3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中的玻璃幕墙,因考虑高层建筑受火灾的影响,高层幕墙的防火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解决这一问题正是采用了广东金刚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国内首创“防火玻璃幕墙单元”。

广东金刚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庄大建参与和见证了金刚玻璃幕墙防火功能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他介绍,一块看似普通的玻璃,里面蕴含着的技术成果竟然有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项领先国内水平。科研团队历时5年,经过上千百次的研发和反复试验,最终经过1个多小时近1000摄氏度烈火双面测试以及四性试验和盐雾试验等测试,为上海中心大厦量身订造的首个“金刚防火玻璃幕墙单元”研发成功。

如今,上海中心大厦、“鸟巢”、国家会议中心、日本东京地铁站、以色列国会大厦等国内外大型的地标性建筑中都留有“金刚玻璃”的身影。

绍河珍珠:世界淡水第一珠

1991年6月21日,国际珍珠协会主席、中国珠宝首饰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何乃华,在广州白天鹅宾馆举行的第六届中国珠宝首饰交易会开幕式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首创出成批量的淡水有核珍珠,打破了世界珍珠养殖史上只有海水有核珍珠的现状,开创了淡水有核珍珠养殖的新纪元。

这些淡水有核珍珠,来源于广东绍河珍珠有限公司。1994年,经国内外情报检索查证,国家有关部门专家鉴定,确认谢绍河研究生产的淡水有核珍珠为国际首创新产品。

据广东绍河珍珠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谢绍河介绍,当年他从湛江水产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得到了学校珍珠研究室主任、我国现代人工珍珠养殖创始人熊大仁教授的赏识,开始了海水珍珠研究工作。

1981年,恩师与世长辞,谢绍河为完成恩师夙愿,在老家汕头新溪镇六份村的1.8亩蓄水池里,开始淡水珍珠的研究。1984年,谢绍河培育出第一批淡水无核珍珠;1988年,淡水有核珍珠初试成功。1989年,谢绍河毅然决定从学校辞职,“下海”专心搞珍珠科研。

1995年,《淡水有核珍珠大面积养殖技术》获汕头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1995年,淡水有核珍珠荣获全国新技术新产品交易会金奖;1996年,被广东省列入“重点科技建设”项目和国家级区域性支柱产业;“绍河珍珠”被誉为“天下第一珠”。

目前,广东绍河珍珠有限公司创办的海、淡水珍珠养殖场先后分布于全国各地,养殖面积高达5000亩,并有用世界首创、国际领先的七大核心技术成果产品,经过技术成果转化,淡水有核珍珠、定型无核珍珠、附壳造型珍珠三大类产品已在市场流通,技术引领全国,年产淡水有核珍珠高达500吨。200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权广东绍河珍珠有限公司制订淡水珍珠国家标准,使绍河珍珠成为全国由国家授权订制珍珠标准的唯一企业。

首幢橡胶支座隔震房屋在汕头建成

1993年9月,中国首幢橡胶支座隔震房屋——汕头隔震住宅楼在汕头市建成。汕头隔震住宅楼是一幢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房,建筑面积3136平方米,在1994年和2006年的两次台湾海峡强震中表现良好。

据中国汕头隔震技术科研组副组长,时任汕头市公园区建筑设计师主任吴仕元称,当时他应邀参加一个学术会议,遇见了时任广州大学城建学院副教授的周福霖,二人对当时国际上热门的工程抗震新技术——房屋隔震技术相当认同。巧合的是,二人同为汕头人,于是他们决定在汕头寻找试点工程项目。

1990年10月,广东省建设委员会同意科研项目“中国汕头多层房屋隔震技术应用研究”正式立项,成立“中国汕头隔震技术科研组”,周福霖任组长,吴仕元任副组长。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新技术,科研组多次赴国外调研,对房屋隔震技术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1993年9月,中国首幢橡胶支座隔震房屋——汕头隔震住宅楼在汕头市建成。1994年5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权威专家将这个隔震居民楼的建成誉为“世界建筑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1997年,日本全国免震委员会正式发布“认定报告书”,认可引进中国汕头隔震技术成果产品在日本应用。汕头的橡胶隔震支座成为我国首次进入日本的产品,首个工程为“Fujitn新技术研究所大楼”。2001年,这种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被列入国家建筑设计抗震规范,编有技术规程、产品标准,这也是唯一一项被写入国家规范的隔震技术。

我国第一台可编程智能化热转印设备

1999年年底,汕头市东田热转印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第一台可编程热转移机。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和中文微型可编程终端(MPT)操作界面,设计了专用控制软件V1.0,以可变动的牵引杆和导膜支架代替了以前热转印机一直使用的继电器控制系统。设备操作方便、快捷,工作参数设置灵活、精确,大大地提高了热转印过程的控制精度和自动化程度,是国内第一台可编程智能化热转印设备。

据汕头市东田热转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松洲介绍,上世纪90年代后期,塑料热转印花膜和热转印机大多要依赖国外进口,即使后来有了国产的热转印机,也是比较简陋的低端产品,无法满足热转印生产的要求。于是,公司向国家科技部申请开发项目,投入1400万元,投入到热转印机的研制工作。

2002年年底,项目顺利完成。由高级工程师、中国包协塑料包装委员会蔡明池担任鉴定委员组主任,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朱振国研究员任副主任,汕头市生产促进中心徐俊浩研究员、北京印刷学院新技术研究所和广东工业大学教授等组成的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一致认为:可编程(PLC)热转印机是国内第一台高智能热转印设备,其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汕头市东田热转印有限公司生产塑料热转印花膜填补国内多项科技空白。

中国单机容量最大燃煤机组落户汕头

2009年6月30日,在美丽的汕头海门海畔,华能海门电厂一期工程一号1036兆瓦机组顺利完成168小时试运行并转入商业运营。这座高效、节能、环保型绿色电厂是南方电网首个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厂,一号机组是继华能玉环电厂成功建设国内首座百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厂后投产的国内单机容量最大机组。

据时任海门电厂策划部电气专工陈作文介绍,华能海门电厂建设投产,创造了多个第一:海门电厂一号、二号机组单机容量分别为1036千瓦,是目前全国单机容量最大机组工程;是南方电网及广东省首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工程;是国内首个采用侧煤仓布置的百万千瓦机组工程;是世界首例采用海水脱硫的百万千瓦机组工程;是全国首个脱硫脱硝设备与主机同步建设同步投运的百万千瓦机组工程;是全国同类型脱硫脱硝机组中单位造价最低工程。

2009年6月1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时任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中国华能集团总经理曹培玺出席了海门电厂一号机组并网暨500千伏送出工程竣工投产典礼,并共同触按机组并网启动仪。2009年12月8日,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委员会在广州组织专家,听取设计院、制造厂家、试验单位等单位的汇报,查看相关运行参数和指标,经评定,确认华能海门电厂一号机组为当年全国单机容量最大机组。

汕头开全国先河设专利奖

2005年,《汕头市专利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汕头成为全国首个以政府名义设立和颁发专利奖的城市,有力地保护了专利技术、激发自主创新,实现了从全省唯一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到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的跨越。

时任汕头市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科副科长的张伟芹是《汕头市专利奖励办法》的起草人之一,据张伟芹介绍,当时中国加入WTO,汕头作为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的特区,知识产权对产业和企业的影响逐步显现。但在2003年,全市年度专利申请量仅2270件,其中发明专利只有127件,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产业优化升级。

2004年,汕头被确定为广东省唯一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紧接着相继出台的《汕头市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方案》和《关于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加快提升我市企业竞争力的意见》,都提出“要加大知识产权奖励力度,设立汕头市专利奖,以市政府的名义对利用专利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在这个背景下,专利奖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