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江东门纪念馆新馆明年9月开放

04.12.2014  11:24


   江南时报12月3日讯 (记者  黄勇)国破家亡的沉重,也潜藏着人性的泯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一个让你终身难忘的地方。记者昨天获悉,其扩容工程(四期工程)的设计方案已经报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何镜堂透露,胜利广场最快将于明年7月份竣工,而整个新馆有望于明年9月建成开放。

 

新馆设计添加树、水等“生命”元素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我国抗日战争系列博物馆中第一座纪念馆。这组建筑背负着中国一段沉重的历史,也承载着黑色的城市记忆。

  首个国家公祭日将在这里召开,国家领导人都会出席。而遇难同胞纪念馆第三次扩容工程(四期工程)也已启动。

      新馆是啥样?相关人士透露,新馆设在和平公园对面、南京云锦博物馆的西侧,扩容工程的总体定位是在该馆现有的“历史”“和平”两大主题上,以“胜利”主题和内容进行大规模地扩容建设,将于2015年9月建成开放。目前,江东门纪念馆陈列厅内也有抗战胜利的内容,但相对而言比较少。

      “类似的建筑,过去全世界搞了很多很成功的例子,例如德国犹太人纪念馆、以色列犹太人纪念馆,美国华盛顿也有,他们都非常注意再现灾难情景和情况,让人看到之后感到震撼。但是我觉得我们还要提升。”组织设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提出了对当今灾难纪念性建筑的研究思考。

      他透露,新馆从战争、灾难、屠杀,再到反思,其中反思非常重要,然后走向和平。前面的馆没有“生命”,后面的新馆则有树、水。“这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还是一个场所,是情感的体现。空间场所和氛围,着重于参观者的心灵感受,激发观众的想象与共鸣,诠释胜利。

      记者了解到,新馆设有胜利之路、胜利之墙、胜利广场、胜利公园和胜利纪念馆(即陈列室、展厅),占地共2.5公顷。新馆里面将呈现来自全国的有关抗战胜利的文物,以及一些史料等。“建成后将与老的纪念馆融为一体,可以从和平公园直接走到新馆的胜利广场,然后沿胜利之路到展厅,胜利之路则半地面半地下,越走越宽。

 

新馆建设为何选择“中国馆之父”?

 

  很多人也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何建抗战胜利主题的纪念馆?

  江苏省外宣办副主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指出,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容工程加入胜利的元素,是彰显南京文化多元性的需要,是见证中国战区胜利光荣的需要,是对“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再次提升,将与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形成南北呼应,诠释中华民族的复兴所走过的艰难而伟大的历程,也是对以安倍为首的一批日本当权者在历史问题上开倒车,破坏东亚稳定,企图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有力回击。

      还有人会问,何镜堂是谁?如果提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红彤彤的中国馆,以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前一次扩建都是何镜堂主导,你就不会奇怪了。

      据悉,二十多年来,何镜堂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两百多项:世博会中国馆、珠江新城西塔、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大都会广场及市长大厦、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等。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被称作“中国馆之父”,曾获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梁思成建筑奖”。

      正因为“熟悉”与“信任”,这次“抗战胜利纪念馆”仍旧由何镜堂组织设计。几年前,为建设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一次的扩容,何镜堂曾前后来过南京几十次,费了很大的心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希望这个展览馆能给人们这样一个场所去悼念在那场惨剧中死难的30万同胞,“从设计上来说,并不希望让人们一眼只是看到建筑,而是看到一个场所,一个可供他们悼念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