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江年:“双自”五大联动 叠加创新能量

24.03.2016  15:16

据《南方日报》报道,目前珠海创新驱动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在征求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珠江西岸区域创新中心、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在笔者看来,珠海建设国际化创新城市既有希望,也有底气。希望来自于横琴自贸片区、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平台与重大工程,底气来自于珠海拥有的中大、吉大、北理工、格力、丽珠等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创新型骨干企业。根据广东省社科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创新指数》,珠海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八、全省第三,省内仅次于深圳和广州。全社会研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百万人年发明专利申请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三个创新核心指标均排名全省第二,仅次于深圳。

珠海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是在一个中等城市中同时拥有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国家级战略平台。如何推动“双自”联动,促进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深度叠加,是珠海当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珠海已明确提出要加强“双自”联动,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笔者看来,珠海的“双自”联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推动“双自”在空间上的联动。自贸区以横琴岛为主,自主创新示范区以高新区为主,两者在地区上相互独立,并不相邻,缺乏叠加区域。但放在珠海整体城市空间框架中来看,通过“双自”对其他区域的辐射联动,自贸区的制度与政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成果可以实现无缝对接,并复制推广到其他区域,从而形成“一核一环”的城市创新布局。“一核”是以唐家湾主园区为主体的珠海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环”是以横琴新区—保税区—香洲区主城区环绕澳门地区形成的创新服务集聚环。

二是推动“双自”在资本上的联动。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创新企业发展的瓶颈,但国内资本市场偏好大中型企业和成熟企业,对中小企业和高风险科技项目贷款意愿不足。自贸区允许境外人民币借款,鼓励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境外本外币融资等金融创新服务,推动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资金成本,为中小企业融资打开了新的大门。同时,自贸区推动创新资本跨境流动便利化和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缩短了产业“走出去”和资本“出海”的时间,有利于珠海有实力的高科技企业对境外科技企业进行并购。

三是推动“双自”在人才上的联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的跨国交流是创新的捷径。当今信息和互联网时代,创新活动的国际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跨境的研发合作、研发服务越来越多。自贸区“先进区、后报关”等海关监管制度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了人员和研发设备的通关效率。自贸区的保税政策让区内研发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货物得到免税,降低了创新企业的研发成本。横琴自贸片区探索开展海外技术移民制度试点,以“人才绿卡”制度为基础,争取国家在珠海开展海外技术移民制度试点,联合港澳探索推进国际人才职业资格的有效互认或先认,有利于提升跨境研发活动便利化水平,更好地开展跨境研发服务、深化国际研发合作。

四是推动“双自”在创新链上的联动。横琴自贸片区和珠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对接和联动可以把创新链从珠海拓展到全球,实现“离岸创新、全球孵化、产业并购、珠海整合”的创新新链条。“离岸创新”是基于横琴自贸片区的金融创新、货物监管改革、负面清单管理等;“全球孵化”是基于珠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研发与横琴自贸片区的知识产权跨境交易和宽松的人才流动、财税政策;“产业并购”是基于横琴自贸区的金融资本通过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产业流动平台实现进入和退出;“珠海整合”是基于“双自”联动可以有效整合境内外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在珠海落地,把珠海打造成为全球创新价值链的重要节点。

五是推动“双自”在制度上的联动。自贸区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最大的瓶颈来自于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双自”联动,就是要通过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和制度藩篱。充分利用横琴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和开放环境,开展与港澳地区的深度合作,推动金融、信息、人才、研发等创新要素流入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研发外包、知识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科技服务业,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在自主创新示范区集中集聚和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