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水道,承载几多过往?老江门有话说……|

27.08.2015  21:54
江门境内从北到南有西江、潭江两大水系纵横贯穿,多条支流汇聚交错,形成水网。所以在历史上,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民生的角度而言,水路运输都是江门非常重要的命脉所在。

潺潺河水,奔流不息,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

江门境内从北到南有西江、潭江两大水系纵横贯穿,多条支流汇聚交错,形成水网。所以在历史上,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民生的角度而言,水路运输都是江门非常重要的命脉所在。在许多老一辈的江门人眼中,江门水道是连系着江门各区、市与外界的经济纽带,象征着江门过往的辉煌,也载满了故事和情怀。

历史:元代,新会到广州开设“内长河渡

早在元代,从新会到广州就开设有定期客、货运班船,叫“内长河渡”。到了清代,据康熙二十九年《新会县志》记载,当时开往广州、佛山、香山等长航渡船已发展到29艘,短航渡船21艘。

江门市市长邓伟根认为,在水陆联运时代,新会是西进门户,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潭江是江门地区的母亲河,五邑中的四邑(除鹤山外)都是围绕潭江而生。潭江至西向东,在会城一带转而向南,而新会正是连通潭江和西江最近的地方,从北向南通过江门水道、劳龙虎水道和磨刀门水道与西江相连,所以新会是西江文化与潭江文化的交汇处,是各种资源要素的集中地。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助力了当年新会的发展,支撑新会成为当年粤西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佼佼者。

在水路运输是主要运力的年代,从新会县城西河口港沿江门水道(江门河)、虎坑进入西江河道,可通广州、佛山和广西梧州等地。沿潭江而上,可达开平三埠各地。出崖门可通港澳和全国沿海各港口。当时,县境内有通航能力支流河道125条,总长338公里。全县除杜阮区外,各区都有河道与县城通航。新会县大宗农、副产品和矿产品,如葵扇、柑桔橙水果、非金属矿产的硅砂、石英石等,一向都以水路运输为主,运销外地。本县人民生活、生产的必需品,如棉布、丝绸、火柴、面粉、生油、咸鱼等,也多由水路运入。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蓬江沿河设有20多个码头,是粤中乃至粤西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重要交通枢纽。1949年,从江门开往港、澳及广州各地的长航线有33条,长航轮船、拖渡共87艘;开往各乡的短航线11条,短航乡渡17艘。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