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对话"起来 戏剧世界会有何变化?

10.03.2016  10:39

    4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呼吁设立“中国戏剧日”引热议

    “让莎士比亚走进来,让汤显祖走出去

    导演奥斯卡·科尔苏诺夫将情境植入化妆间,用9个化妆台完成一部曲折离奇的“丹麦王子复仇记”,让观众参与其中的“浸入式”表演方式让它获奖无数。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周豫 发自北京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2016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去年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曾在重要演讲中提议中英两国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

    英国把每年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随着这个日子的临近,从今年3月份起,10多部莎翁经典剧目及改编作品将先后登上广州。另一方面,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汤显祖作品的编排、研究和推介,如何利用这些纪念活动,让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也成了当前中国文艺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此次全国“两会”期间,孙萍、蔡武、单霁翔、陈章良、朱军等40余位跨越多个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呼吁,将每年5月18日设为“中国戏剧日”,以纪念1956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中国戏剧在此后迎来了一段大繁荣大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些委员们期待,更多中国人既知道莎士比亚也知道汤显祖,提升中国戏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而与此同时,广州文艺界正展开行动,借鉴国外经典作品的传播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典生长机制”,“让莎士比亚走进来,让汤显祖走出去。

    1.聚焦

    莎翁经典玩转现代“戏法

    今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全世界舞台正掀起一股“莎翁热”。阳春三月,由立陶宛OKT剧团演绎的话剧《哈姆雷特》打响“头炮”,在广州舞台上揭开了今年莎士比亚戏剧的“序幕”。

    有网友用“有颜值、有口碑、够烧脑”来描述OKT版《哈姆雷特》。该剧导演奥斯卡·科索诺瓦斯在谈及莎士比亚对当今戏剧和戏剧人的意义时直言:“每一种现代戏剧演绎法都能运用‘莎士比亚模式’,只要我们不单单以传统的角度去看待它,而是尝试把他的作品放在当下。

    这意味着,戏剧必须要回归到讨论我们自身的时代,“封闭的圈子是要摒弃的,即使是演绎古典戏剧也不能例外。”科索诺瓦斯说。

    在“莎翁”经典作品中,《哈姆雷特》是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在莎翁原著中,哈姆雷特出场时的年龄只有13岁,而科索诺瓦斯却把哈姆雷特设定为成熟、几近苍老的角色形象,以便“将哈姆雷特所面临的‘关于责任’的问题,转移到了我们自己身上。

    所以,这版《哈姆雷特》可能会让中国的观众感到有些“懵了”:一开场,所有演员一字排开背对观众,坐在化妆台前面高喊“你是谁?”观众不再只是“观看者”,他们成了“被追问”的对象。

    “我们现在非常需要自我剖析,以便去了解我们对生活所作出的决定。这是戏剧的功能之一,更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科索诺瓦斯对南方日报记者说。

    在当下,流行文化已经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戏剧圈。对于这一点,科索诺瓦斯直言:“流行文化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问题的关键在于艺术家们如何去‘消化’它们。

    就在OKT“严肃”版《哈姆雷特》在广州上演后的两天,因主演英剧《神探夏洛克》而红遍大半个地球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演绎的话剧电影《王子复仇记》又将造访广州。广州大剧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在3月初该剧所有演出票已近售罄。

    这个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和英国国家剧院联手打造的“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 Live)项目,是国内和英国“时差”最小的一次舞台尝试:演出实况除了向全英国550家影院观众进行了现场直播之外,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仅需要制作字幕和转播拷贝就能落地进行放映。

    从目前的票房来看,坐在剧院里看大银幕上的话剧,这种“话剧电影”的形式受到了许多年轻观众的追捧。看过该剧的著名话剧导演田沁鑫表示:“现场确实太震撼了,是英国演员的传承才使他们的经典一代一代走到了今天。

    2.探索

    想让莎翁在中国“落个地

    今年,广州也将举办“2016汤显祖·莎士比亚广州戏剧文化年”系列活动,一众本土剧团将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包括由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编排的莎士比亚名作《麦克白》,以及广州粤剧院根据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粤剧《天作之合》《豪门千金》。

    广州戏剧推广人杨小乱表示,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当代被改编得很多,很多作品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说,台湾台南人剧团‘全男班’演绎的莎翁经典悲剧《麦克白》,能让观众借由性别转换视角去理解剧中的人物。我也看过台湾当代传奇剧团的京剧《欲望城国》,将《麦克白》进行本土化,变成中国战国时期的故事。甚至还有以麦克白夫人为主角的音乐剧,同一部作品经过本土化的不同演绎,经常会给我带来意外的收获。

    由演员李光洁和殷桃主演的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试图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导演田沁鑫表示,中国人演莎士比亚的戏总让人有种距离感,“即使演员穿着本土化的服装,抑或是用实验的方式来诠释,总显得不亲,因为那毕竟不是我们血液里流淌着的东西。我只想让莎翁‘落个地’,用我们的方式讲出他的心里话。

    实际上,田沁鑫8年前的作品《明朝那些事儿》就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那时候的“落地”方式,只是用满台的中国宫廷朝服与中国山水去演绎莎士比亚原作而已。但这一次,田沁鑫尝试赋予这部经典更多的“中国味儿”:主角的“阳台会”变成了“电线杆会”,两大家族变成了两个大院儿,尤其是自行车在其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道具,甚至还出现了摇滚和评弹。就连摇滚歌星汪峰也在剧中出现,还“”了演唱会,一句“至少有十年,我不曾流泪”感动了不少观众。

    这个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再现了当代中国的市井风貌,使得这次编排更像是一种“中西文化的对话”。在田沁鑫看来,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才是国内导演改编莎翁作品的内核所在。“中国当下的爱情往往‘附加品’太多,比如门户和彩礼,比如试探、虐心等,我们演《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再是宣扬殉情这种极端的方式,而是张扬一种没有世俗约束的纯粹爱情。”田沁鑫说。

    3.展望

    汤显祖和莎翁年内在广州“聚首

    今年全国“两会”举行期间,由孙萍、蔡武、单霁翔、陈章良、朱军等40余位跨10多个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建议,将每年5月18日设为“中国戏剧日”。这一提案再一次将“中国戏剧的发展和传播”问题摆到了世人面前。

    作为设立“中国戏剧日”的第一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今年已经参加了好几场有关纪念莎士比亚的活动。据孙萍介绍,这些活动的举办源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访英时的一个提议。

    去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了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其中提到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让年轻的他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戏剧享誉世界。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

    然而,在多次参加纪念莎士比亚活动后,孙萍却明显感觉到,参加活动的众多中国青年学生很熟悉莎翁其人其作,但对于汤显祖及其作品却不够了解。“汤显祖的作品,几百年来对中国戏剧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世界上也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但国人却知之甚少。这样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孙萍表示,两位大师都于1616年逝世,“共同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也有利于中国戏剧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同样的,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广州本土文艺工作者的注意。在去年的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上,广州本土院团就着手考虑关于汤显祖作品演出的市场化道路,如广东音乐曲艺剧的《紫钗记》将于今年到英国巡演,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编排的汤显祖作品《邯郸记》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孙萍指出,想让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一样能走出国门,年轻群体的喜爱和传播是不可或缺的。为此,今年广州的戏剧工作者除了轮番推出根据汤显祖戏剧作品改编的精彩剧目外,还计划在市民中间通过“羊城学堂”、“广府新语”等社科普及类讲座,介绍汤显祖的作品。他们还专门为青少年儿童安排了戏剧阅读推广计划,届时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都将设立“汤显祖·莎士比亚”图书专架,通过绘本、传记、漫画、展览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载体和方式,创造机会让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羊城“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