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铭意:“拼”创业“玩”人生

20.05.2014  11:54

  编者按:第二届世界客商大会将于12月4日至6日在梅州召开。本版从今日起陆续推出以世界青年客商为重点的人物对话,敬请垂注。

●本报记者 刘奕宏


汤铭意近照

   ●人物简介

   汤铭意: 香港泛诚国际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

   祖籍: 蕉岭县蓝坊镇高思

   主要经历: 1963 年出生,1981 年赴港,从基层做起,做过电子厂、制衣厂的业务员。上世纪90 年代初,用自己的积蓄,开设地产代理公司和旅行社,生意日渐扩大。积极参加香港客属社团的工作,关注家乡梅州的发展,促进两地的乡情联谊,投身扶助家乡贫困学子的公益活动。

   社会荣誉: 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荣誉委员,第二届梅州市青联特邀常委,第三届梅州市青联名誉副主席,蕉岭县政协委员,香港梅州联会常务董事,香港嘉应商会会董,侨港蕉岭同乡会监事长。

  从蕉岭的穷山沟走出来闯荡香江,当年一文不名的汤铭意,目前在香港从事旅游业务,做得较为成功。他经营的泛诚国际旅游有限公司,是很多梅州人前往或途经香港时,青睐的“驿站”,在他们眼里,这家旅游公司的负责人,给他们提供的不但是业务帮助,还有在异乡的浓浓乡情。汤铭意还是客属社团的活跃成员,经常回乡参加公益活动,在近日举行的市青联大会上,记者采访了这位健谈而平易近人的年轻一代梅州籍港商。

  大陆的生活经验助我在香港找准事业的定位

  记者(以下简称“记”):汤先生,你好。在准备采访你之前,我就了解到,你是个很平易近人的乡贤,这种风格是不是与你曾经在内地度过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有关?

  汤:蕉岭是我的故乡,我19岁前就是在那里生活的。1981年,由于伯父在印尼经商的家庭背景,我以继承财产的理由,移民来到香港,其实就是白手起家,寻找一个新的人生起点。

  我从底层做起,最初在加工制造业闯荡,从事制衣厂、电子厂的业务管理。上世纪90年代初,我经常到广州探望一位负责旅行社工作的堂叔。了解到,当时内地人士不论是到香港,还是赴东南亚、欧美旅游或公务活动时,停留或借道香港,对香港的地接、住宿的需求非常迫切。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对内地的了解让我感到,这是一个很大的商机。因为随着大陆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增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香港作为国际化交流的窗口必然会出现公务、商务活动以及外出旅行的人流量的井喷式增长,而香港旅游接待一向比较规范,通过旅行社接洽、代理订房、机票、餐饮,可取得比较实惠的价格。

  因此,我就招聘了六七个人,申请牌照成立旅行社,配备现代化的设备,实现全天候的电脑、电话订房服务,很快客源就覆盖了广州在内的珠三角地区,还推广了江西、贵州等内陆地区的出境游业务。

  解决生活之忧后,做自己喜欢的事

  记:众所周知,旅行社代理业务是个比较微利的行业,你为何要坚持运作下去呢?有没有做过其他投资?

  汤:我在试水旅行社业务的同时,从1992年开始经营香港地产中介业务,开了两间地产中介门店,同时股票投资也一度顺风顺水,那时确实是自己赚钱的黄金时期。由于金融风暴和接踵而来的 “非典”影响,加上自己想专注搞好旅游业务,地产中介业务没有坚持下来。

  不过,我是一个比较善于寻找快乐的人,有了稳定的生活环境后,就想做一些自己喜欢又比较轻松的行业,我最终认为从事旅行社业务是比较适合自己的性格的,现在我把从事这一事业当做一件好玩的生活方式,因为我本身就喜欢旅游,走南闯北与人交流。

  家乡的领导、乡贤,路过香港,基本上都会让我帮忙安排酒店、机票、自由行、会务等相关事宜的办理。目前,旅行社服务对象主要是梅州籍客家人士,包括在深圳、广州的创业人士,他们到香港的公务、商务活动、自由行的业务,占了我的企业营业额的一半。

  记:这就提到与家乡联系很密切的客属社团了,你为什么会热心参加有关社团活动,能不能介绍一下你参加活动的经历,让大家了解港梅两地客家乡亲的鱼水情深?

  汤:2003 年的时候,由于“非典”的原因,我的生意处于低谷。由于商业事务的减少,我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积极参加梅州联会、嘉应商会的社团活动。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连续五年,参与组织随队回到梅州,参加支持扶助嘉应学院贫困大学生的慈善活动。为了让香港年轻一代加深对梅州的了解,期间还策划联会和商会的年轻会员,回乡进行梅港两地的青年交流活动。往年就曾安排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团来梅,举办一个年会,目的就是向外界推介梅州的新貌。

  梅州的旅游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记:汤先生,你在旅游业界摸爬滚打奋斗多年,尤其是在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从事旅行社的业务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视野开阔,那么你对梅州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什么观感和建议?

  汤:我的印象是梅州的旅游景点有点分散,还没有有效地串起来,另外有关景点的文化内涵和自身的旅游链,也有待挖掘和延伸。一些景区,按现在的游览项目,门票的价格显得有点贵,观光的项目多,参与式的体验项目偏少,显得货不对板,这也是我带来梅州观光的香港游客的普遍反映。

  不过,香港来梅的游客对梅州的客家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生态风光还是很感兴趣的,尤其是对客家文化非常看重,加上近几年,梅州一直在致力于绿化和文化古迹的保护,梅州的旅游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前景广阔。因此这五六年来,我一直通过自己经营的旅行社这个平台,与梅州市中旅、梅县中旅等业界同仁通力合作,策划让更多的香港人士来梅州观光。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梅州的旅游形象宣传目前力度还较小,应该走出去,通过报纸、电视,对有关的景点统筹多多宣传,扩大梅州景区的影响。

  鼓励第二代梅州籍香港人士多关注家乡

  记:汤先生,从年龄来看,你属于在香港经商的年轻一代客商,积极参与客属社团的公益活动,然而你毕竟是从大陆移民到港的创业人士。据你了解,那些与你同龄或者更年轻的第二代梅州籍香港人对家乡的观感和情愫又是怎样的?

  汤:过去的梅州客属社团,多是由从梅州赴港创业的第一代乡贤参与和主持,岁月不饶人,随着时光的流逝,社团的运作和活动的延续,必然要由下一代人接棒做下去。我参加社团的前十年,主要是和第一代梅州籍香港人打交道,现在与第二代梅州籍香港同乡交往逐渐增多,目的之一就是动员他们多参与客属社团的活动,多回祖籍地看看。

  你知道,香港是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年轻人的工作生活压力非常大,自己能掌握的时间很紧迫,不少第二代的梅州籍香港人对回梅州参与社团活动或旅游观光不太积极,就是觉得路途太遥远,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坐车超过两三个小时,去办工作外的活动,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难事。

  因此,动员第二代年轻人加入社团,既是必要又是颇具难度的工作,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在做。以嘉应商会为例,吸收的会员以工商界人士和专业界人士为主,目前第二代的梅州籍香港人占了20%左右。像余国春先生、余鹏春先生、曾智明先生、何少平先生等,都属于第二代的梅州籍香港人,他们不但在自己的事业领域取得相当成功,而且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组织社团开展公益活动,特别是对家乡梅州的很多慈善公益活动,贡献良多。更年轻的一代如林苑如先生的女儿林娟娟,也是客属社团的积极分子。

  记:从一文不名赴港,到现在的事业有成,在香港的旅行社业界享有声誉,在客属社团工作卓有成效,你有什么个人奋斗的人生感悟与大家分享?

  汤:香港是个法治、自由的社会,但也是竞争激烈的社会。这样的环境下,产业的空间基本被一些大的企业占据,像地产、金融、超市、电器零售都被一些大的商业家族主导。

  在这从零起步发展空间不大的情况下,我能取得一些成就,主要是善于关注大陆的发展,到内地寻找机会,这也是为何我一直坚持经营旅行社业务的原因,利用自己曾在大陆生活的经验和人际关系,走一条“人无我有,人弃我取”的经营之路,打开企业发展的空间。

  当然创业首先要有吃苦和奉献的精神,像我就是从工业大厦的普通职工做起,积累经验,即使是从事旅行社的业务,打开局面后,也会为了找上门来求助的朋友奔走。一次,一个梅州往泰国的旅游团,因与原来的旅行社沟通出现问题,滞留在港,接到友人的求助后,我马上赶过去,帮助解决食宿,垫付款项。不过这种累,在我看来是值得的,声誉和人脉往往就是在干这些苦差事中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