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舞蹈团献演艺术节 将戏曲、绘画融入舞蹈
《声希》剧照
《春之祭》剧照
10月25、26日,沈伟带领他的舞团首次来到上海,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连演两场经典作品,包括《春之祭》、《声希》和新作《0-12》。
谈到沈伟,国内的观众可能并不熟悉,但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那幅《画卷》,想必许多人都留有深刻印象。开幕式上出场的第一个节目,伴随宛转悠扬的古筝演奏,舞者像毛笔上的锋毫,用身体和现代舞技法,在巨幅画卷上描绘出一幅中国山水画,这就是著名美籍华人编舞家沈伟创意的作品。而事实上,沈伟已经获得过多项国际荣誉,并以极具开创性的跨文化和跨媒介创作,得到国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
艺术的价值在于感染人
2000年,《声希》让欧洲人知道了沈伟的名字。“声希”一词源于老子《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英文名folding则意为“一直不停地折叠”,反映在舞者又宽又长的裙裾因为下垂而形成的自然褶皱。舞者用头套塑出唐宋仕女的高髻,脸上和身体都涂满白粉,犹如洁白的大理石人像,以近乎无声无息的移动方式在舞台上缓慢“漂浮”。
沈伟的舞蹈经常被人形容为“东西方文化传统的融合”,而沈伟强调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并不会刻意融合东西方传统文化。“我个人的成长历程,造就了我的感官体验,这些体验反映在我的思想中,造就了我的作品。我喜欢所有美好的事物,我认为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其表现形式,而在于能够真正地感染人,引发人们对生命、人性的思考。”
审美体验是独一无二的
2003年,沈伟在美国上演《春之祭》,并以此成名。沈伟将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进行颠覆性改编,完全剔除了叙事性,而只从音乐本身出发,以音乐结构进行构建。
在沈伟看来,舞蹈语言无需具象的叙事结构,仅仅是一次感官的审美体验。“许多人喜欢以文学视角思考艺术,而富于舞蹈语汇以具象形态,其实这都是观者自己的想象。我认为音乐和舞蹈有其本身存在的价值,有着不同于文学的生命力,不需要强加故事情节。在《春之祭》的创作过程中,我仅仅通过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官体验,转化为自己独有的舞蹈语汇,为观众创造出一个审美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同的人都能够借由自己独一无二的经历,收获不同的感悟,看到不同的东西。”
将戏曲、绘画融入舞蹈语汇
谈到自己舞蹈作品中最大的亮点,沈伟认为是自己独创的舞蹈语汇。过去十余年,沈伟连续不断地发表重要的原创作品,由此发展了名为“自然身体发展”的独特的技术体系,这亦是他对当代舞蹈艺术界的重要贡献。而沈伟在戏曲、绘画领域的造诣,也使得他的舞蹈动作中能够窥探出戏曲的影子,寻觅到绘画的元素。
沈伟的父亲是湘剧团的导演,父亲在沈伟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注意培养他的艺术天赋。9岁时,沈伟考进了湖南省艺术学校湘剧科,开始了为期6年的戏曲学习。而自幼修习中国水墨及西方油画的他,还曾于香港和纽约举办个展。
在沈伟的作品中,所有的视觉元素包括舞台布景、影像、灯光、服装、化妆等都由其自己一手包揽,因此也尤为讲究。这就使得剧场内不同位置的观众,都能够欣赏到绝佳的视角。“了解我作品的观众可以根据喜好挑选座位,前排的观众能够欣赏到舞蹈的细节,包括舞者的气息、表情等;后排的观众能够感受到整体性的画面布局,这都是我精心设计的;而楼上的观众则能够更清楚地分析舞者的运动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