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雾霾背后的职能部门之失
十面霾伏,东北“沦陷”。近日,东北多地迎来持续的六级严重污染天气,沈阳的PM2.5值一度高达1400微克/立方米,达到爆表级别。然而,更让人看不明白的是,如此严重雾霾袭击下的沈阳,紧急应对却高度滞后,即使一级预警终于发布后,相关应对措施却软弱乏力,这引发了网络的热议,众多网友纷纷质疑,这绝不是智商和技术层面出了问题,而是职能部门的责任感出了问题。
复旦大学环境 经济 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撰文指出,新的环保法颁布后,各级地方政府应肩负起相应的职责,包括公布预警信息与启动应急措施,后者涵盖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各项工作。尤其是,政府应该及时地就重霾的发生和应对与社会公众做好全方位的沟通,既让公众知晓各项应急的措施,同时也提醒公众,帮助公众在 心理 上和生活上做好准备和防范,最大限度地降低重霾带来的影响。
这也是《人民日报》所刊发评论《沈阳雾霾,政府需要升级责任意识》所表达的观点:根据污染状况出台应对方案,既是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需要,更是保障民众身体 健康 的需要。文章指出,一级预警发布数小时后,建筑工地仍顶着停工禁令继续施工、环保局官网瘫痪近2小时、环保局工作人员对启动一级响应竟不知情……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东北经此霾伏袭击,众多段子手也没闲住。qq群友“断代工程”忍不住抒情道:东北雾霾的醇厚,是如此的真实。黑土的甜腥与秸秆焚烧的碳香充分混合,再加上尾气的催化和低气压的衬托,使灰霾口感甘冽适口,吸入后挂肺持久绵长,让品味者肺腑欲焚,欲罢不能。这是人类的辛劳与自然的馈赠共同作用的结晶,霾是家乡醇啊!群友“少年壮痔不言愁”则回应:整那么酸爽赶啥?厚德载雾,自强不吸!别说话,用力吸!
看得出来,应急预案失灵,不仅直接影响了公众的健康,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也大受伤害。《钱江晚报》指出,沈阳这次雾霾实战,职能部门交的是白卷。它的杀伤力与危害程度,因为添加了政府公信力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雾霾本身。新华网则认为,地方政府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是治理大气污染的第一责任主体。今年伊始,被称为“长了牙”的新环保法正式实施,环保直接与干部考评挂钩。为了让雾霾治理取得实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厉的行政问责机制是时候启动了。
确实如此。当下,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将治理污染纳入到官员政绩考核范畴中,这当然是一种进步。然而,除了内部监督,将舆论和公众的声音更多地纳入治理的评价体系之中,无疑才会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