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这一家,三代人做了五十年的志愿服务!
57岁的广州人马雪萍做了18年志愿者。无论是在老人院、沙面驿站、扶贫小学,还是在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春节,她总会和家人一起在做志愿服务。
在马雪萍看来,家风,不需太多言语,而应身体力行。
50年前,她的父母住在沙面热心助人,如今她的孩子、孙子也参与志愿活动。这,就是家风的传承。
马雪萍(右一)的女儿正在教她用微信发布志愿服务信息。
广州初秋一个普通的清晨5时,太阳刚透过细叶榕,照在沙面岛上,一切还静悄悄的。马雪萍开始了熟悉又忙碌的一天,她一个人骑着单车,去对面的市场把家里一天的菜买好。
早上7时,马雪萍做好早饭,等两个小外孙吃完,就推着自行车先送大外孙去上幼儿园。然后,她再折返回家,带着小外孙步行3分钟,到沙面公园的志愿服务驿站服务。
作为展现广州风貌的一个重要窗口,沙面公园志愿服务驿站一个服务内容是为游客提供景点、地图、交通等咨询指引,提供免费开水服务,为在沙面的环卫工人送茶,为附近的孤寡老人送饭……
做志愿者的经历,马雪萍坚持了18年。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有“老人缘”。在身边的老街坊看来,从马雪萍的父母那代开始,这种老广的朴实热心肠就一直都在。
马雪萍从小到大都在沙面生活。街坊四邻都是单位的同事,爸爸被大家推荐为楼长。从儿时起,马雪萍就看到“楼长爸爸”热心助人——哪家厕所堵了、沟渠塞了,都要亲自上阵。
她的妈妈退休前是广州市儿童医院的护士,无论母亲平日工作多繁忙,休息在家见到邻居的小朋友调皮磕碰了,都会给包扎、护理;大院里的小朋友要打疫苗,也都是要找她的妈妈。
十八年中,马雪萍最感动的是自己从事的这些志愿活动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中秋、重阳、冬至、春节,为了让马雪萍能去做志愿服务,她80多岁的母亲,和弟弟、妹妹等家族成员的大聚餐,都会迁就她提前进行。每年中秋节时,马雪萍还会带着全家,跟沙面的环卫工人、武警部队的战士一起做月饼,制作灯笼。有一次,她带着女儿一家一起去河源山区参加助学活动。在那里,她不仅让两个小外孙认识了城里没见过的农作物,还让他们跟志愿者们一起去探访了留守儿童。
马雪萍说,从上一辈到孙子辈,在她家,孝敬老人、热心助人这些道理,不靠说,靠的是身体力行。
文/图:广报记者 王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