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练的健身房,你愿意去吗?
市民在智能健身房里锻炼身体。
大洋网讯 进出健身房,再也没有围绕在身边催你买课程的教练,也没有前台与接待人员,只需要扫二维码,就可以进入健身房享受全套健身器材以及教练课程。——对于广州新出现的智能健身房,你怎么看?
有健身业内人士认为,智能健身房对整个健身行业是一种促进,以一种非常符合时代特性的方式,加大了对市场的推广度,也符合当代人生活方式的配套。
走访
扫二维码进场
近日,记者走访了广州城内两家智能健身房,发现这种更加自由、更“短、平、快”的健身模式深受部分健身爱好者的喜爱,甚至出现了“预约抢课”的火爆情况。
在越秀区环市路的保利时光里广场内,一间新开的智能健身房吸引了诸多市民。这间健身房的外墙是几面透明玻璃,门口的二维码就是进店的唯一“钥匙”。记者扫码进入该健身房看到,房内设有更衣室、储物柜等,场地为木质地板,场馆内因为健身器材少,看起来更像一间舞蹈室或者瑜伽房。据了解,该智能健身房以健身团课为主,所以场地比较开阔、健身器械不多。记者了解到,该健身房课程价位分为69元、89元、129元不等,初次体验的消费者甚至只花39元就可以预约一节健身课程。
在这里健身的小美告诉记者,该健身房的上课模式比较对她胃口。“这间健身房大部分课程都是以团课的形式来进行,我觉得对于我这样暂时只有减脂需求的入门级健身者来说是很适合的,因为场地大,运动面积广。如果只是想来‘出出汗’的话,我觉得智能健身房这种模式就比较适合。但是需要深度锻炼肌肉线条,还是需要教练辅助。”
24小时可健身
近日,记者还走访了位于天河区翰景路1号金星大厦的一家智能健身房。该健身房面积较小,设置了许多健身器械,杠铃、哑铃、推力器、跑步机、动力单车等一应俱全,并且提供两个淋浴间,但是自由活动空间不算大。对此,该健身房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主要是服务周边CBD工作的白领人群,并且带有企业共享空间的性质。”他解释道,该健身房位于写字楼内,可以提供给一些对健身感兴趣的公司一个“为员工包场”的“福利健身”场所。这间智能健身房的特色之一就是24小时营业,只要有人想健身,随时可以通过扫码进场锻炼。工作人员说:“我们灯光以及所有的电力设备都设置了智能化的开关,所以一般不会存在浪费电力这类情况。”
记者走访的时候为工作日下午3时左右,店内只有2名健身者,他们是附近的大学生。其中一名姓陈的学生告诉记者:“我平时自己有健身的习惯,所以我觉得这种模式对我来说很适合。并且这里的时间很自由,作为一名学生,我可以选一些工作时间来,错峰健身,避免遇上人太多的情况。”
声音
消费者:消费更自由
健身爱好者沈小姐告诉记者,她曾经去过传统的健身房,充了一次年卡,花费了3500元。她也去过类似“健身工作室”的小型健身房,坚持锻炼了两年多时间。聊起新兴的智能健身房,她说:“其实传统健身房,你花了几千元,充个年卡或者月卡,只能使用器械,如果要教练指导,需要另付高额的费用,如果不请教练,自己是很难学会使用这些器械的。健身工作室的收费模式更像定期存款,每次用完一次性充几百元一千元。智能健身房可以按课程单次收费,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更加自由,不会有定期一笔支出的负担。”
消费者:健身器材偏少
热爱健身的白领崔小姐,也曾去过一次智能健身房,但是体验并没有想象中好。“智能健身房总体来说器材是没有传统健身房多的。有一次我去某健身房,里面的跑步机只有4台,我就只能等别人锻炼完,等了很久。并且对于我这种健身没什么基础的人来说,教练的指导还是很重要的,不然有时候很容易做错动作导致自己受伤。”
业内人士:
符合当代人生活方式
一名健身房总教练张毅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健身房作为一种时代的形式,对整个健身行业是一种促进,以一种非常符合时代特性的方式,加大了对市场的推广度,也符合当代人生活方式的配套。
张毅超说:“智能健身房在我看来分为两种:第一种,用科技做非技术性服务,比如24小时智能健身房。这种健身房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健身房办卡用户,因为成本更低,付款方式、使用时间更灵活,而且避免了一些所谓‘套路’的弊端,对于‘小白级’用户更为友好和低成本。但对‘老铁’级用户影响不大,因为设施配备过于简单。它更适合健身房的非健身者,比如永远使用跑步机的人。第二种是用科技手段吸引、辅助健身服务,比如监控曲线、身体评估、AI教练等。这一类的出现是一种进步,但个人认为并不适合大众市场。说白了,教练在健身氛围中的核心地位无法被替代,因为他的作用是经验性的、主观的,情感和沟通因素更是AI不可比拟的。”
谈及人工智能在健身行业中的应用,张毅超认为:“全面使用AI概念替代原有的健身体系我个人不看好,但,利用合理、精准的AI技术去辅助管理大数据和运算,甚至是研发,是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的。举例子:让机器人去分析健身市场需求,让其去评估和输出健身计划、心理状态等等。我认为,AI技术在健身领域的最大价值,应该在专业及爱好者人群之间,而非大众市场。”
撰文/信时记者黄骆 摄影/信时记者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