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沥镇“诵读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竞赛总决赛举行

27.07.2021  23:13

一封王稼祥的家书,写出了他做个廿世纪的新青年的赤子之心;赵一曼牺牲前致信儿子陈掖贤,希望他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7月27日,横沥镇“红课堂”系列活动之“诵读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竞赛总决赛举行,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书信,生动再现了革命先辈的铮铮铁骨和赤诚之心。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杨晓棠出席了活动。

▲杨晓棠为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红课堂”系列活动是横沥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举办系列活动,用生动的形式讲好“四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其中,“诵读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竞赛是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竞赛与宣讲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了一批优秀的红色宣讲员,推动组建镇委党校红色宣讲队,带领党员群众重温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横沥镇委书记覃春在致辞中表示,横沥将继续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和历史,用好田饶步革命烈士纪念碑、镇红色教育基地,通过红色宣讲员和红色宣讲队,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宣讲“六进”教学,为广大党员群众上好“红课堂”,讲好红色故事、“横沥故事”,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全面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相关新闻】

以诵读竞赛推动全民学党史

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国难当前,家和国,该如何选择?”“一个共产党员要经得起任何的风险、艰难困苦的考验”……当天,在竞赛选手的一声声深情诵读中,“诵读红色家书 传承红色基因”竞赛总决赛正式拉开序幕。

据介绍,诵读竞赛分五场初赛,排名前十晋级总决赛。按照每封家书的主旨,分为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教子篇四个篇章进行了五场比拼。其中明志篇的家书主要彰显了作者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己篇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修身正己的严格要求,亲情篇主要反映了作者与家人之间的温暖情感,教子篇则是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后代理念的集中反映。

▲比赛现场

1924年春天,王稼祥在芜湖圣雅阁中学学习,接触到《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逐步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只有进行民主革命,才能彻底改造中国……”总决赛中,来自隔坑村的吴晓斌诵读的红色家书是《王稼祥在1924年11月写给他堂弟王柳华》。他表示,“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是充满活力的,是国家改革发展的栋梁,要无时无刻保持热血沸腾的赤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前期准备资料的过程中,我的思绪被拉回到了烽火连天的岁月,也深刻感悟那个时代的动乱不安和先烈们的不屈精神,心灵受到深深触动。”来自村头村的邓诗敏带来《不要有任何奢望,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毛泽东致妻兄杨开智》。她说,通过诵读红色家书,深刻感受到革命家的深沉家国情怀与抗争力量,不仅让思想得到升华、心灵受到触动,精神更加振奋。

用小切口展示大历史,以可感知的革命先辈故事、亲情引发共鸣,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是横沥镇创新开设“红课堂”的初衷。红色家书抵万金,字字滚烫、句句千钧,承载了信仰的沉淀,夹杂着浓浓家国情怀。经过精彩诵读,水边村吴敏华、村头村邓诗敏获得竞赛第一名。

▲比赛现场

【相关链接】

创新“1236”模式,推进宣教深入基层

从打通党史学习教育“最后一公里”,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今年3月以来,横沥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打造“红课堂”学习教育品牌,以“1236”模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基层。

在做实“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横沥创新方式方法,确保“自选动作”有特色,打造出“红课堂”红色教育品牌。“红课堂”是“有声图书馆”,是“流动中的阵地”,旨在用生动的形式讲好革命故事、英雄事迹、光辉历程,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加深对党史认识,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向基层、走进群众。

以“大手小手”两手齐参与的方式,推进党员志愿宣传,通过镇主要领导带头讲党课,镇领导班子成员到分管线和驻点村专题宣讲等形式,积极开展党员志愿宣讲。启动“小小红色宣讲员”培养计划,以“四个一”为抓手,举办“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等,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课堂”实施“三种形式”,即开展沉浸式宣讲教学。依托横沥镇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宣讲,通过历史资料讲述抗日历史等方式,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开展竞赛式学习教育,组织“诵读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竞赛活动,通过竞赛选拔优秀的红色宣讲员,打造“镇委党校红色宣讲队”;开展分享式学习教育,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学史明理”主题,举办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活动以及“党史学习分享会”等。

此外,横沥将“红课堂”打造成“流动中的课堂”,通过“六进”即进农村、进社区、进园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小区,做到从镇委党校、各村(社区)分教点、镇红色教育基地、文明实践中心(站点),到生产车间、田间地头、小区花园的全覆盖。

文字:袁健斌

摄影/视频:郑志波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