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发展后劲广东省第一

25.01.2016  12:11

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发展后劲居全省首位,河源“黑马”本色尽显。1月13日, 广东 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南方》杂志发布《2015年度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在发展后劲较量中,河源连续两年位居全省首位,引来各方关注。

河源发展后劲排名全省首位,并非专家学者凭空臆断,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

加快发展步伐5年GDP年均增长11.7%

报告》对河源过去5年的发展进行了梳理,认为河源曾经是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的代表——面积占全省近10%,经济总量却一直排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最靠后的几位。如今,随着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河源迈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道。5年来,河源的GDP年均增速达到了11.7%左右,在全省位居前列。

纵观河源近5年的发展,GDP的增速很好地反映出河源的发展势头和潜力。2011年至2014年,连续4年,河源的GDP增速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整个“ 十二五 ”期间,河源GDP保持年均11.7%的增速。尤其是2014年,我市GDP总量首次突破700亿元,增速达10.9%,居全省第一位,而河源GDP增速上一次全省“夺冠”,还要追溯到2006年。

打通交通脉门新增高速里程560多公里

如果说交通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血脉,过去的5年,无疑是河源“活血化瘀”的关键5年。《报告》用“抓住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入,打通交通脉门”,道出了河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

回顾过去的5年,河源的交通建设硕果累累:汕湛高速公路紫金段、大广高速公路连平段全线通车,河源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武深、汕昆高速公路全线动工,河源出省通道进一步打通;河惠莞高速正式动工,河源将更好融入深莞惠都市圈。算上正在做前期工作的河惠汕(河源、惠州、汕尾)、连梅(连平至梅州)2条高速,河源全市高速公里里程由234公里增加到800多公里。

高速公路里程的增长,带来的是发展的巨大优势。在建和规划的高速公路全部由蓝图变成现实后,河源将形成“五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不仅所有的县(区)都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而且95%的乡镇半小时内可上高速,市域内形成“1小时经济生活圈”。

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产业水平的高低,也是一个地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直接体现。《报告》对河源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给予了高度评价。

提起河源的产业,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无疑是河源最大的亮点。目前,落户我市的手机及其配件制造企业达42家,投资总额达162亿元,去年全市手机产量达7000万部,产值200多亿元。

河源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成绩抢眼,亮点同样炫目。总投资达100亿元的中兴通讯项目的落户动工,让河源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更加充满信心。目前,这个电子信息行业的“航母”,在河源的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5栋厂房已全部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进入内部装饰装修阶段,计划于今年4月上旬交付使用,年底一期可建成投产。今后几年,中兴通讯在深圳的生产 基地 将陆续搬迁到河源,预计2021年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税收超10亿元。

此外,中兴通讯河源项目还将产生强大的辐射吸纳效应,带动关联产业产值超千亿元,为我市加快打造“珠三角东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和“环珠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地”注入强大动力。在去年底召开的河源(深圳)招商推介会上,仅中兴通讯的上下游企业就有50多家参会。

搭建发展平台拥有粤东西北首个国家级高新区

优势产业集聚河源,除了受省委省政府推动产业转移政策的影响外,河源自身的发展平台也是吸引高端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

产业园区是河源工业发展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园区扩能增效则是省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三大抓手”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原则,全力推进园区扩能增效,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集聚、项目招商水平,把园区打造成转型升级、振兴发展的第一平台。

截至去年10月,“十二五”期间我市投入园区开发建设资金110.73亿元,工业园区面积达74.6平方公里;全市各园区共获省产业园区各类竞争性扶持资金19.805亿元,在全省园区考评中已有12个批次的园区获评优秀。去年2月,河源高新区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去年5月,随着连平工业园获批省产业集聚发展区,我市5县及源城区、江东新区实现了省级产业园区全覆盖,数量全省最多。

此外,在落户项目方面,“十二五”期间,河源同样成绩斐然。全市产业园累计落户项目达400多个,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预计全市产业园5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406亿元、年均增长22%左右,实现税收85亿元、年均增长19%左右;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培育超百亿产业集群2个。2014年底,园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税收均比“十一五”期末翻了一番多。


开辟发展新战场江东新区成为新增长极

河源发展后劲靠前,还在于河源拥有未来发展的增长极——江东新区。

作为河源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主战场,江东新区开发建设已全面展开,安置小区、市一中高中部、江东新区产业园等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实现了开好局、亮好相。

特别是在产业发展方面,江东新区将重点培育发展新型电子信息与LED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科技与生命健康产业“三大主导主业”,先后与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产业联合创新中心(GSC)携手打造LED产业基地和创新集聚区;与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广东北斗公司共同打造基于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的产业集群基地;与 北京 大学生命科学院产业协会合作,引进基因检测、医疗器械高端制造、可穿戴设备制造、高端医疗服务等项目,启动生命健康产业创客之家、孵化基地、生物家园、健康中心等基础项目,打造极具岭南特色的“生命核源”产业谷和“生命健康谷”。

目前,江东新区已完成城市起步区土地房屋征收4.5平方公里、产业园区土地房屋征收3.4平方公里,已签约落户项目15个、总投资107亿元。预计到2017年,江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亿元,常住人口达15万;到2020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2亿元,常住人口达18万,城镇化率超过70%.

专家点评

河源用行动增强发展后劲

河源发展后劲为何全省第一?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度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课题组成员丁力通过对河源的综合分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丁力表示,2013年广东启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后,“三大抓手”同时推进,正在快速修复多年来困扰这片地区的短板。地处粤东西北的河源的发展脚步越走越快,5年来,河源的GDP年均增速达到了11.7%左右,在全省位居前列,其中2014年位居全省第一位!

面对河源的高速增长,丁力分析认为,河源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发展后劲的贡献均十分可观。河源在利用靠近深圳、惠州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同时,抓住了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入等机会,打通“交通脉门”,这些都是河源发展后劲加分的重要因素。“河源用自己的行动,增强了自身的发展后劲!

此外,丁力对河源、清远、揭阳、江门等地出现的全民创业经验与做法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对粤东西北地区而言,创业的紧迫性远远高过创新,可能是最终支撑广东发展后劲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