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区公园建设融入大量客家历史人文元素

15.09.2017  09:23

  客家先人使用的脚踏灌溉水车,表现了勤劳的客家人辛苦劳作的场景。

  市体育馆东门的“糖碌”,记录了客家人劳动生产的往昔岁月。丘宇聪 摄

  反映客家人大迁徙的石雕,宏伟壮观。

  茶山公园的“望槎亭”,不仅是休闲凉亭,更是见证了河源那段峥嵘历史。

  32位客家先贤雕像,配以10盏红色凤凰灯,寄托后人对“凤凰起舞颂先贤,先贤精神耀后人”的追思。

  孙中山铜像、群雕、古灯,彰显了客家文化公园深厚的文化内涵。

  “笔架山有了‘金笔’,笔架和笔凑齐了。”14日,爬山的市民小邱惊奇地发现这支镶嵌在笔架山半山腰上的“金笔”。

  站在“金笔”的观景台前,小邱看到“金笔”的两旁分别是两米大的“状元”和“笔架山”字样,石壁的侧边,则有一块石板刻着《笔架山的传说》:笔架来龙三指峰,峰明笔贵此山中。谁人折桂状元名,世世代代在朝中。向东往天上望去,金灿灿的太阳光辉洒在对面的山峰上,让“笔架”金光闪闪。“金笔的归位,不仅与笔架山之名相得益彰,还使‘状元’与‘折桂’的传说更具灵光。”小邱不由感叹道。

  喜欢爬山的市民,和小邱一样也发现了这支闪闪发光的“金笔”。据了解,这支“金笔”长12米,呈毛笔状,有专家猜测,其12米的长度堪称“中国第一笔”。

  “金笔”的出现,体现了河源公园建设的重要理念,即公园建设融入客家历史、人文元素,让公园不仅成为老百姓的活动场所,更成为一个城市文化传播的要地,同时提升公园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样的建设理念,无论在新建的公园,还是改造的公园中,背后都有一段人文风趣和历史故事。

  望槎亭:见证了河源那段历史

  在市区茶山公园的小山坡上,有一座不起眼的凉亭,平时供市民乘凉休憩所用。亭子被命名为“望槎亭”,上有对联一副,上联“千年古渡一凉亭”,下联是“万民今忆一壶茶”。

  这座凉亭见证了河源的历史,上联写出了古时公园所在地的位置,下联则描述了当今人们回忆当年古渡的情形。过去的河源县城又叫“槎城”,“”为“”,所以槎城也指由浮在水面上的筏构成的城市。“望槎亭”则非常形象地表现出古时人们站在茶山公园的山上,举目眺望河源县城古渡的情景。

  糖碌:记录了客家人生产的往昔岁月

  细心的市民可以发现,在市体育馆东门的一侧,多了两块有一定历史痕迹的石柱。很多老人都应该记得,这两块石柱叫做“糖碌”,是古时客家人将甘蔗榨取糖的工具。

  石碌转起来时,甘蔗被慢慢碾出糖水,意味着农民们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变成了甜蜜的收获,由苦变甜。如今,这“糖碌”就像两转年轮,记录着客家人劳动生产的往昔岁月。在河源文化广场上虽为“新员”,但却“如故”。

  客家文化公园:汇聚了客家人的人文风俗

  闲逛客家文化公园,就会看到在公园正前方,立于两旁的两棵“万紫千红”树,这两棵“迎宾之树”在春节前后就会开满红花,寓意“万紫千红迎宾朋”,反映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喜庆又祥和。

  记者了解到,文化公园中的树木,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苹婆凤眼子富贵”“仁面含笑致宾礼”“多宝姑娘心中喜”等,都是客家风俗文化的具体表现。

  像这样的历史、文化注入,在客家文化公园随处可见:构建了以孙中山铜像为主的河源文化地标,建设了全国首个家训文化长廊——客家古邑家训长廊,建成了32位先贤雕像以及与之对应的10盏红色凤凰灯,寄托了后来人“凤凰起舞颂先贤,先贤精神耀后人”的追思;公园中的每一个雕塑作品都有其特殊的寓意,不仅让游客从中感受到客家人六次大规模迁徙的不易,还能从中管窥客家教学、铸造、制陶、舞狮、夯土做围屋等场景,反映了客家人崇文重教、吃苦耐劳、精诚团结、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编辑: 李明秀